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全部家产换成现金装进行李箱,独身登上飞往中国的航班。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兑现13岁时在山东聊城对童年玩伴许下的“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的誓言,这个承诺她已经记了69年。 六十九年光阴如梭,一个十三岁女孩的河边誓言,竟在八十二岁时化作行李箱里的家当,跨越重洋。她卖掉波士顿的一切,只为重返山东聊城那片黄土——那里藏着儿时玩伴的笑脸,可等待她的,又是怎样的团圆与新生? 1917年8月11日,牧琳爱在中国河北北戴河呱呱落地,父母是美国传教士,来中国布道,顺带把家安在这里。没几年,一家子就挪到山东聊城,那地方运河边上,村子散落,日子虽紧巴,但孩子们的世界倒也自在。二三十年代,地方上军阀闹腾,洪水年年来,百姓们勒紧裤腰带过活。她从小在山陕会馆附近的教堂长大,十三岁前,基本就围着那片地转悠。跟当地小孩混熟了,学着山东话喊人,还帮着分发父母带来的饼干。周仁杰是她铁杆玩伴,两人一块在土墙根下玩耍,捡石头画画,日子苦中带甜。 那时候,洪水冲垮周家屋子,她从自家小盒里拿出几美元硬币,帮着补墙。这份小义气,在她心里埋下种子。1930年,枪炮声逼近,教堂窗户碎了,父亲决定全家撤回美国。临走,她对周仁杰他们说,会回来找大家。这话出口,就成了她一辈子的牵挂。船开走那天,岸边身影越来越小,她从此踏上另一片大陆。 回美国后,先在加州落脚,后来定居圣路易斯一栋木屋。她适应新生活,上学念书,高中毕业进范德比尔大学,1941年拿到护理学硕士学位。专攻儿科,毕业后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儿童医院干起院长来。结婚生子,四口之家,丈夫艾德温也是同行,两人搭伙过日子。表面看,一切稳当。可她办公室总搁着从中国带回的瓷器,晚上给孩子讲故事,绕不开聊城的运河和槐树。那些旧事,像根线,拽着她不放。 这些年,她也没闲着。1946年起,就开始寄钱给聊城赈灾团体,一张张汇款单攒了69张,搁在嫁妆盒里。丈夫1998年走后,她收拾屋子,旧东西全翻出来。瓷器、剪纸,还有周仁杰给的草纸,上面画满向日葵。她一看,就知道时候到了。1992年,她给聊城市政府寄信,信纸边画了朵向日葵当暗号。回信说周仁杰没了,但给了他女儿周保玲的联系方式。她跟周保玲通信,还飞过去见过面。那趟是跟丈夫一块,济南机场落地,两人一见如故。周保玲寄来照片,周仁杰老了的样子,照片角上向日葵印章还在。她俩聊周仁杰后半生,娶妻生子,在村里教孩子识字,一辈子平平淡淡。 这事儿搁谁都得想想,可牧琳爱没犹豫。丈夫一走,她就开始卖家当。波士顿别墅、后院四十英亩山林、老车,全换成现金,塞进行李箱。房产经纪人上门,说屋子值老钱了,她就说,这是她该去的地方。子女劝不住,她告诉他们,这辈子欠着那片地,得还上。1999年9月,她上了飞往济南的飞机,行李箱里除了钱,还有那些旧纸张。落地后,直奔阳谷县刘庙村,那村子偏僻,泥巴路。政府给她安排砖屋,她坚持付房租,还买家具,说来帮忙的,不能白吃白住。 一到村里,她先捐三万美元给小学,建起中美友谊小学。孩子们用新电脑画电子向日葵。她每周去上课,教英语,嗓子哑了也不停。冬天雪封路,她走两公里,给独居老人送棉鞋和枣糕,还带血压计老花镜。医院义诊,她检查眼睛,资助白内障手术。手术后,她说,看清东西就值了。圣诞节,她分糖果,村里笑声一片。这些事儿,接地气又实在,帮着村里人过上好日子。 牧琳爱在中国待了十四年,把余生都搭在这里。2006年,得了山东慈善大使称号,表彰她对中外友谊的贡献。2009年,拿到中国绿卡,那年她八十八岁,还在病床上签遗体捐献书,说要留下来,给医学院做研究。2013年4月28日,九十六岁,她在聊城医院走了。葬礼上,周仁杰的曾孙女撒下向日葵种子,村民抬了两千多盆花,沿田埂铺开,像条花路。女儿西尔维娅从美国赶来,捧着护照贴上捐献证明,遗体就这么送走了。她说,这是妈的家,想留在这儿,给大家点光热。 牧琳爱的一生,就是中外人民深厚情谊的写照。她从一个美国孩子,变成中国乡里的老朋友,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这不光是个人故事,更是两国人民心连心的见证。在当下,我们国家发展快,国际交流多,像她这样的跨洋故事,提醒大家,友谊靠真心筑牢。她的捐赠,推动了当地教育和医疗,惠及一代代村民。 说到底,牧琳爱来中国,不是客套,而是实打实的帮忙。她教英语,建学校,义诊送物,这些事儿,直接改善了刘庙村的面貌。村里小学从土坯房变成砖瓦楼,孩子们上网课,老人眼睛亮堂堂。她的向日葵图案,成了村里的标志,大家种在田边,夏天开花一片金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