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前,上海奉贤李窑村,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村咖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让这里开始涌动着不一样的生机。
“无忧庭院”咖啡馆的店主屠华斌,原本只是想回到农村种种地,却意外开了家“网红”咖啡店;“有空野陶”工作室的冯玲玲,带着景德镇四年的陶艺功底,把泥巴的温度搬进了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他们或许不是“大人物”,却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李窑村的角落。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小人物的坚持与成长。抓住风口时敢闯,面对困难时能扛,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屠华斌
种地“种”出一个咖啡馆
2022年底,“无忧庭院”只是一间闲置用来放农机设备的小平房,彼时的屠华斌承包了1200亩稻田,只想“种地”,把“奉贤大米”的名气打出去。但事与愿违,大米囤积亏损数十万。在朋友们的提醒下,他将这间闲置旧屋改造成一个“能坐下来的地方”,后来偶然一个新西兰的朋友来串门,一句话点醒了他:“这么好的地方,别只当自己的小天地,分享出去才有意思。”
他立刻调整设计,花钱请设计师重新规划,原本只打算自用的空间,变成了对外营业的咖啡馆。就这样,“无忧庭院”咖啡馆正式开门。2023年底,恰好赶上上海“围炉煮茶”的热潮。“市里的店都用电炉,我们用真炉,客人觉得新鲜。”加上临近春节,小店一下子火了,连大众点评都被客人“自发上线”。屠华斌后来才知道,客人评价够多,平台会自动创建店铺,他赶紧认领,算正式“拥有”了自己的线上门面。
开店初期的日子,满是细碎的挑战。最让他哭笑不得的是找咖啡师,村里帮忙牵线了一位本地人,屠华斌诚意满满地说:“我分你点股份,一起来干?”对方却摆着手拒绝:“老板,我不要股份,这店估计开不长,你按天给我结工资就行。”没办法,他只能按兼职算,对方每周固定时间过来,偶尔还因为要帮家里送盒饭。
屠华斌选的地方是“最偏的”,他说,一般人从村委会进来,开到这儿就“到底了”,很少有人特意停留。“我刚租下时,这里全是杂物,路也没人走。”可他没放弃,一点点调整:咖啡和饮品跟着季节换,春天做樱花特调,秋天加桂花酒酿;店里的软装每个季节大换,连窗外的稻田都是“活风景”,春天灌水像镜子,夏天青苗绿油油,秋天金灿灿,冬天种彩色油菜花。
慢慢的,客人来了又来。有回头客刷到大众点评惊讶:“怎么跟上次来的不一样?”也有人冲着稻田风光专门打卡。到2024年,小店彻底火了,连带着周边也热闹起来。“很多人看到这么旺的人气,也纷纷到这里开咖啡店、西餐店、甜品店,那个不看好的咖啡师店员,也自己出来创业了。”如今,原本最偏的小路成了热门路线,屠华斌笑着说:“可能我这店,让大家多了个来的理由。”
冯玲玲
在泥土中找到人生方向
冯玲玲第一次有回村开店的念头,是因为妈妈。2023年前后,村咖热度递增,工作人员随之增多,妈妈开了家餐饮店,为他们送盒饭。那时候,冯玲玲历经人生的重大选择。

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她在城里开了间小画室,不大的loft房子,下面是工作,上面是生活。“倒也能赚点小钱”,但她直言,“天天都是一个人,真的很孤独,也没空停下来创作。”
2024年,她鼓足勇气,决定换一种“活法”,这次她选在李窑村。“妈妈说,你跟你哥一起开个店呗,村里房租便宜。”他的哥哥就是当时拒绝了无忧庭院咖啡馆的咖啡师。她想起自己有陶瓷手艺,村里咖啡店多,却没有一家做陶艺的,“不如把两个结合,让客人能玩又能歇。”
开店的钱,是她所有的积蓄。为了省钱,她没请设计师,自己画图纸;没找装修队,和妈妈、哥哥一起刷墙、搬砖,院子里的石板路,是从建材市场挑的最便宜的原石;户外的小木房,是爸爸亲手做的。连店里的架子,都是从外公家捡的老木板,“外公那些木板堆在仓库没用,我拿来一搭,还挺有味道。”
在冯玲玲的小店里,总有展示不完的小机关,小惊喜,提到陶瓷,她会兴奋地说个不停。店里摆满了她自己的“设计”,不管是陶画还是陶器,都可以购买,并且没有标价,客人愿意给多少钱,她觉得可以就直接成交。今年夏天,她还和店里的老师们一起自己用柴火烧窑。她说,想让在乡村这片土地创造出来的东西,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