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三万亿,就是举全省之力也赔不起啊!2010年,广东一身着朴素的老人拿着一张欠条,

三万亿,就是举全省之力也赔不起啊!2010年,广东一身着朴素的老人拿着一张欠条,找到当地民政局索要欠款,工作人员看到借条后,发现上面写的是一笔天文数字!   2010 年江门民政局,73 岁的梁诗伟指着借条上 “鸿文三姐” 四个字,声音发颤:“这是我家三姨太,当年为抗战捐了全部家当。”   工作人员盯着借条上 “三万亿本息” 的测算单,摇头叹道:“举全省之力也赔不起啊!” 可梁诗伟要的从不是钱。   他攥着借条上 “鸿文三姐” 的名字,像攥着一段被掩埋的往事,一段属于这位传奇女性的人生。   鸿文三姐原名陈秀莲,1902 年出生在广东江门一个贫苦农家,12 岁就被卖给地主家当丫鬟。   她手脚勤快,却常遭打骂,16 岁趁夜逃出地主家,在码头帮人洗衣缝补,勉强糊口。   22 岁那年,她遇到了从美国回来的梁鸿文,彼时梁鸿文已靠劳工积攒下家业,看中她的精明能干。   陈秀莲成了梁鸿文的三姨太,大家都喊她 “鸿文三姐”,这是她第一次有了安稳的家。   她跟着梁鸿文学认字、管家事,把梁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了梁鸿文最信任的人。   1941 年梁鸿文病逝,留下几房太太和一堆家业,家里顿时乱作一团。   其他太太要么只顾私产,要么手足无措,唯有鸿文三姐站出来,主持家事、打理田产。   她减免佃农的租子,帮村民解决纠纷,在当地威望越来越高,大家都愿意听她的话。   1944 年江门沦陷,日军四处掠夺,村民们躲的躲、逃的逃,鸿文三姐却没走。   她看着游击队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心里不是滋味,暗下决心要帮一把。   第一次帮游击队,是 1944 年春,鸿文三姐的继女梁月娇带着十几个战士上门求助。   战士们个个面黄肌瘦,说已经两天没吃饭了,鸿文三姐立刻让厨房煮了一大锅米饭。   看着战士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她又打开粮仓,把家里仅存的 60 斤稻种拿了出来。   游击队中队长李兆培过意不去,撕了学生的作业本纸,写下借条:“借鸿文三姐白米 60 斤,胜利后偿还。”   鸿文三姐却摆手:“不用还,只要能打跑日本人,我这点米算什么。” 可这只是开始,之后几个月,游击队多次上门求助,鸿文三姐每次都倾囊相助。   她把梁鸿文留下的 5000 块大洋,分多次交给游击队买武器;把八支金条换成粮食,悄悄送到游击队员手中。   38 石 70 斤白米,是她挨家挨户从佃农手里借来,再加上自家存粮凑齐的,自己家人却常吃野菜。   李兆培看她次次都拿出重资,坚持要写一张总借条,承诺胜利后由县政府连本带利偿还。   鸿文三姐本不愿要,可架不住李兆培的坚持,最后看着他写下那张后来震惊众人的 “天价借条”。   1945 年抗战胜利,鸿文三姐没去找政府要欠款,反而继续打理家事,帮村民恢复生产。   可安稳日子没过几年,1952 年土改运动开始,因为梁家曾是富户,鸿文三姐被划为 “地主”。   她被拉去批斗,家里的田产、房屋被没收,曾经受她帮助的村民,也没人敢为她说话。   1953 年,不堪受辱的鸿文三姐在一间破庙里去世,死时身边只有一件打满补丁的旧衣裳。   她到死都没等到一句清白,也没等到当年游击队承诺的 “胜利后偿还”。   鸿文三姐的事,成了梁家后代的心结。   1981 年新会落实侨改户平反政策,三千多户人家都改了成份,可鸿文三姐已去世多年,家人没申请。   她的亲生女儿梁贤孝,从少女等到白发苍苍,每次提起母亲都忍不住落泪。   2009 年,梁诗伟在祖屋神阁找到第一张借条,拿到两万块补偿,可他知道,这不是鸿文三姐想要的。   2010 年找到第二张 “天价借条”,他再次奔波,不为钱,只为给鸿文三姐讨一个迟来的名分。   如今梁诗伟已 80 多岁,走路需要拄拐杖,却还在为鸿文三姐的平反奔走。   梁贤孝也 90 多岁了,眼睛看不清东西,却总让儿子念关于抗战的新闻,盼着母亲能被认可。   那张 “天价借条” 被放在樟木盒里,垫着鸿文三姐当年穿过的旧布,成了梁家最珍贵的遗物。   江门的革命纪念馆里,偶尔会有游客问起 “鸿文三姐”,工作人员只能含糊地说 “是位支援抗战的群众”。   梁家人还在等,等有一天,鸿文三姐的名字能堂堂正正出现在纪念馆里,等那句迟到了几十年的 “你是英雄”。     信源:人民网:60多年前的游击队借据不该是一笔糊涂账——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