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蜿蜒,白桦静立,石刻无声却有意。
10月29日,长春南湖公园白桦林区内,一处以石刻艺术串联自然与人文的碑林文化区正稳步推进。该项目自今年9月下旬启动建设,目前已完成近半工程量,预计将于明年春季整体对外开放,成为融合经典诗词、书法艺术与生态景观的公共文化空间。
红径白桦相映衬
碑林区粗具规模
“我们的‘碑林’坐落于公园景色优美、光影交错的白桦林区域,今年9月下旬石碑陆续进场,主要分布在公园原有红色小路的两侧,旨在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完美融合。”长春市南湖公园技术科科长崔玉龙在现场介绍道。目前,石刻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近半工程量,一个初具规模的碑林文化区已呈现在眼前。

项目设计紧扣“自然与人文共生”理念,将碑刻艺术嵌入白桦林的光影肌理中,让石碑与林木、步道相映,实现景观观赏性与文化厚重感的有机统一。
名家执笔书经典
文脉传承映古今
“项目最核心的亮点,在于内容甄选与艺术呈现的双重匠心。”崔玉龙介绍道,所有石碑均镌刻经典古诗词名句。

据了解,为保障学术严谨性与艺术质感,公园特邀吉林省书法家全程参与内容审定与专业指导。碑刻字体涵盖楷书、行书、隶书等多种书法艺术,均由吉林省著名书法家亲笔创作,每一块石碑皆为“艺术佳构”,市民漫步林间即可潜移默化感受文化浸润。
名句镌刻石上
智慧照映古今
漫步在初具规模的碑林区,记者看到已落成的石碑上镌刻着众多经典名句。既有欧阳修“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警世箴言,也有“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的担当之语;既有《世说新语·言语》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壮美意境,也有陶渊明“松菊犹存”的隐逸情怀。
这些石刻内容涵盖修身、理政、观世等多个维度,包括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的居安思危之思、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的为民之心,以及王夫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的求实精神。这些融汇了哲思与诗意的石刻,与白桦林的自然景致相映成趣,共同构筑出一道寓文于景、融古于今的独特文化景观。
微景观+文化解读
文化体验再升级
据悉,当前项目进入关键建设阶段。下一步,公园将重点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是对石碑周边土地进行平整,依托现有地形为绿化造景打好基础;二是计划在明年早春栽植与石碑风格相匹配的乔木、灌木,营造“刚(石碑)柔(草木)相济”的意境化微景观。
此外,园方还将在每一组景观前设置“文化解读牌”,清晰标注所刻文字的含义与深刻内涵、词句的原始出处和作者介绍,以及本块石碑的书写者信息,让市民“看得懂、品得透”,在漫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文化浸润。
明春将全面亮相
增添文化新地标
“碑林文化区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公园的文化品位,更精准地对接了市民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希望游客在漫步休闲之余,能够驻足欣赏,感受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崔玉龙表示。

据悉,南湖公园白桦林碑林文化区预计于明年春季全面成型。届时,这里将成为集休闲、观赏、文化感知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为市民提供更具内涵的公共空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