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以解放军现在的实力,哪些国家能够打败中国?美军给出答案出乎意料,大约有这两个国家

以解放军现在的实力,哪些国家能够打败中国?美军给出答案出乎意料,大约有这两个国家有战胜中国的可能... 那种“谁能打败中国”的掰手腕式讨论,其实早就过时了。 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跟中国开战的“代价”,已经高到任何对手都无法承受的地步? 答案,不在于某一件兵器,而是一个集工业、信息、技术和战略哲学于一体的四维威慑体系。 先说说钱和产能吧,这仗还没打,账本就已经分出了高下。 美国今年军费是惊人的9680亿美元,可其中高达43%都得用来维护它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反观中国,2350亿美元的盘子里,有85%都精准地投向了本土防御。 这种效率的差异,看看航天就知道了,中国送一公斤东西上天的成本,只有NASA的三分之一。 这种成本控制,加上背后恐怖的生产引擎,彻底改变了消耗战的玩法。 中国的造船厂一年能下水超过一百艘舰艇,这速度远超美国海军十年造船的总和。 有推演显示,在冲突状态下,中国的工业体系每天能生产200枚精确制导武器。 当你的对手需要跨越整个太平洋来给你补充弹药时,一个本土就能“无限续杯”的工业巨兽,会让任何持久战都变成一个无底的黑洞。 再来看信息层面,如今的战场越来越“透明”,谁能看得更清、更快,谁就掌握了主动。 今年 4 月,美军一架 RC-135W 侦察机抵近侦察时,我国歼 - 10C 战机当即展开 “咬尾” 动作,果断将其驱离。 更绝的是,整个过程通过飞行员的头盔显示器全程记录并直播,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一种实时向全球广播的战略威慑。 对于摧毁中国卫星网络、使北斗系统瘫痪这一方案,美军曾有过设想。 但中国的反制来得很快,今年建成的“天链”低轨卫星星座,能在战时做到每小时补网一次,确保持续的战场态势感知。 这配合上无人机群的协同侦察打击,以及能让信息在各个作战单元间飞速流转的智能化指挥系统,就像“海峡雷霆-2025A”演习里那样,山东号航母编队能和数百公里外的远程火箭炮打出天衣无缝的配合,“锁住”目标。 技术上,中国打造的是一堵让对手望而却步的“硬壁垒”。 东风-17这类高超音速导弹,能直接无视现有的反导系统,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任何想介入的外部力量划下的一道红线。 从1979年那会儿还在用着“万国造”武器,到今天拥有459艘战舰的亚洲第一大舰队,这个飞跃是质变。 看看福建号航母上的电磁弹射系统,一分钟能弹射3架战机;看看换装了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B,具备了超音速巡航能力;再看看055型大驱,它的垂直发射系统能同时应对来自海上、空中和水下的威胁。 这早已不只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在核心关键节点上构建起的局部技术优势。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是战略格局的升维。 一位美军少校曾提出过“剑客论”,意思是真正强大的剑客,从不轻易拔剑。 解放军从“小米加步枪”走到今天,目标始终是守护,而非征服。 2025 年抗战胜利 80 周年阅兵,彰显的从来不是武力炫耀,而是大国向世界作出的和平承诺。 从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到国际维和、抗疫物资运输,解放军的力量越来越多地展现在维护全球公共安全上。 这背后,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安全框架。 其最终的智慧,不是如何赢得一场战争,而是通过塑造一个强大的自己和一种合作的格局,让战争根本没有机会发生。 所以,结论很简单。 任何对中国动武的想法之所以不现实,并非因为它打不赢,而是因为发起攻击的一方将面对的,是一个由庞大工业、透明战场、尖端技术和深邃战略哲学共同构筑的、难以逾越的代价壁垒。 这笔账,没人算得起。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美“非正规战争”理论的危险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