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7年,北京密云一农林女工人参加高考,没想到竟成为高考恢复后第一位文科状元,

1977年,北京密云一农林女工人参加高考,没想到竟成为高考恢复后第一位文科状元,不仅语文成绩差一分满分,她的作文还被《人民日报》刊登,如今她过得怎么样了?   1977年的北京密云山林间,刘学红正握着锄头奋力刨着树坑。冰凉的空气让她每次呼吸都会呵出白雾,手掌的血泡破了又起。   就在几个月前,刘学红还深陷在失落中。她亲眼目睹工友通过推荐成为“工农兵大学生”,而自己尽管成绩、表现都很优异,却还是与推荐名额失之交臂。当恢复高考的消息通过广播传来时,正在林场劳作的她知道,那个曾经破灭的梦想,竟然真的重新照进了现实。   备考的日子堪称“疯狂”。白天要完成繁重的劳动任务,晚上就着煤油灯复习到深夜。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料,整个公社都找不出一套完整的教材。听说县城有人弄到一套《数学习题集》,她步行二十里山路去借,对方却只答应借一晚。   结果那天晚上,她一整晚都没睡,硬是用钢笔抄完了整整一百多页的习题。母亲心疼她熬红的双眼,她却笑着说:“这是我离梦想最近的一次。”   走进考场那天,她特意穿上了洗得发白的劳动布工装,手掌上还带着垦荒留下的厚茧。当语文试卷发下,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映入眼帘时,她的眼眶突然湿润了,这题目仿佛就是为她而设。   她想起在山林间奋斗的日日夜夜,想起那些边劳动边学习的时光,笔墨自然而然地流淌开来:“我的战斗不是在硝烟弥漫的前线,而是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间;我的武器不是钢枪,而是锄头和笔杆……”   这篇饱含真情的作文最终只扣了一分,更让她没想到的是,1978年2月的一个清晨,父亲拿着《人民日报》冲进家门,原来是她的作文被全文刊登了。   并且,她不仅成为了那一年的文科状元,还被北大录取了。刘学红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图书馆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同学们戏称她是“把一天当48小时过的人”,她却总说:“我多学一点,就对得起那些还在山林里劳动的伙伴们。”   1982年毕业后,刘学红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她从最基础的记者岗位做起,跑新闻、写稿子、编版面,始终保持着山林劳作时的那股韧劲。曾经有年轻同事不解,为何这位北大高材生做事总是亲力亲为,她笑着说:“拿过锄头的手,才知道怎么写劳动人民的故事。”   在新媒体浪潮袭来时,已到中年的刘学红主动请缨建设中青在线网站。许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她却说:“1977年高考告诉我们,机遇永远留给敢于改变的人。”   那段时间,她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从采编系统到网页代码,她像当年备战高考一样从头学起。后来,在她的带领下,中青在线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网站之一。   只能说,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那份向光而生的勇气,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机遇,时代也从不辜负真正勇敢的追梦人,但最重要的是当机遇来临时,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信息来源: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高考恢复后北京市第一位文科状元刘学红   文│一阳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