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动真格了!人口已告别世界第一?三孩催生无果后,国家向住房“出手”了。年轻人常念叨

动真格了!人口已告别世界第一?三孩催生无果后,国家向住房“出手”了。年轻人常念叨“生不起”,房子、教育、医疗像三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人口形势的严峻让生育意愿成了热议话题。 现在就说印度已告别世界第一的说法,其实有点早了。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上周刚发布的《2025 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写得明明白白,印度总人口今年能到 14.6 亿,依旧稳坐全球第一的位置。 倒是另组数据更值得留意,他们的生育率已经跌到 1.9,比维持人口更替所需的 2.1 还低,这倒是跟咱们面临的困境有点像。 印度精英之前还把人口当首要优势吹,说 2023 年就超过中国,2025 年能到 14.64 亿,比咱们的 14.16 亿多不少。可这优势里藏着隐忧,他们 68% 的劳动年龄人口看着庞大,实际能匹配高科技岗位的没多少,教育资源不均把不少年轻人卡在了低端就业门外。 转头看咱们这边,年轻人嘴里 “生不起” 的念叨早成了常态。《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年版》里算过一笔账,全国 0-17 岁孩子平均养育成本超过 50 万元,光 0-2 岁的婴儿,每个月奶粉、纸尿裤就得花两千多。 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更夸张,一套刚需房的首付就得掏空两代人的积蓄,再叠加上早教班、兴趣课的开支,普通家庭确实扛不住。 三孩政策推行这些年,效果一直不温不火。不是年轻人不想生,是实在不敢生。真实故事计划里就有对合租生娃的小夫妻,女方休完产假回公司,发现岗位被顶替,只能做兼职。男方月薪八千,扣完房租和孩子的奶粉钱,连给老人买钙片的钱都得算计着花。 住房这头的压力最突出,某房产平台 2025 年的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普遍超过 20:1,意味着普通家庭不吃不喝二十年才能买套房。年轻人结婚想换个两居室,光首付就得攒十年,更别说生了孩子后要换三居室的压力。这种情况下,别说三孩,很多人连二胎都不敢考虑。 国家终于开始动真格,把矛头对准了住房这块硬骨头。不少城市已经悄悄试点生育友好型住房政策,杭州给生二孩的家庭发购房补贴,每平米能减两千块,算下来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能省二十万。苏州更直接,多孩家庭买首套房,房贷利率能降到基准利率的 85 折,每月还款能少几百块。 这些政策看着是小优惠,对普通家庭来说却是实在的缓解。有对在苏州工作的小夫妻,本来打算丁克,听说多孩家庭买房有优惠,又算了算养育成本里住房压力能减轻一块,最近开始认真考虑生个孩子。这种政策撬动的,正是被住房压得喘不过气的中间群体。 同时教育和医疗的压力也在慢慢疏解,教育部明确要求清理违规的校外培训,现在一线城市的早教班价格降了近三成。医保局也在扩大婴幼儿医疗报销范围,之前几百块一罐的进口奶粉,现在部分品牌能走医保报销,虽然比例不高,但多少能帮衬一把。 有意思的是,中印两国的人口轨迹正在朝着不同方向演变。印度虽然还握着人口第一的头衔,但生育率下滑速度比预期快,1960 年还能平均每个妇女生 6 个孩子,现在连 2 个都不到。他们的城市化率才 40%,基础设施跟不上人口膨胀,未来可能面临就业挤压的难题。 咱们早就从人口数量转向质量竞争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60.8%,远超印度的 28.4%。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技术工人,刚好能匹配高端制造业的需求。就算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靠着数字化转型和机器人应用,生产效率反而提升了 30% 以上。 但生育意愿的提振不是一蹴而就的,某调研机构 2025 年的问卷显示,就算住房压力减轻,仍有 45% 的年轻人担心 “没人带娃”,38% 怕影响职业发展。这说明除了住房,托育服务、女性职场权益这些配套得跟上,才能真正让年轻人敢生。 已经有城市在做尝试了,深圳的新建小区要求配建托育中心,每三百户就得有一个托位。上海推行弹性工作制,允许多孩家庭的父母申请远程办公。这些细节上的改变,比单纯的补贴更能暖人心。 印度那边还在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吸引制造业转移,咱们已经在靠人才红利推动科技自立。这种差异背后,是人口策略的长远考量。他们现在面临的生育率下滑,说不定几十年后也会遇到咱们当下的困境,到时候住房、教育这些民生问题,照样得花大力气解决。 咱们的住房政策调整,其实是在给生育意愿 “松绑”。当年轻人不用把半辈子收入绑在房子上,当养育孩子的成本被合理分摊,人口形势自然会慢慢回暖。印度此刻的人口第一,更像暂时的数字优势,而咱们正在做的,是夯实长远发展的人口根基。 未来十年,印度人口可能会摸到 17 亿的峰值,但那时候咱们的人才红利应该会全面显现。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从来不是靠单一政策,而是住房、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力。现在住房这步棋已经落下,接下来就看更多配套能不能跟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