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猪油渣 朋友旅游回来,带回了当地特产--油脂干。 包装很特别,方方正正的一块,刚拿到手时以为是豆腐干。 打开,一股熟悉但又久远的味道扑鼻而来,那是小时候的味道,那是那时候的美味,也是当时可以向同学炫耀的零食--猪油渣。 但凡经历过计划经济年代的草民,大概都会有饿的感觉。 那种饿,不似现在的饿,是一种口中无味,肚里无食,嘴里泛出清水的饿,即使回家也仍是清汤寡水,还是肚中咕咕叫的饿。 饿是很麻烦的,它让你上课不专心,上班不专神,就是晚上做梦也能梦到大饼油条摊,可就是兜里没钞票更没粮票,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人家买大饼油条,啃大饼油条的那种快乐模样,自己却无可奈何。 那时做梦也有意思,居然能闻到大饼油条的香,以后再做吃香喝辣的梦,却再也感受不到那香味了。 由于肚子一直是饿,所以那时的人大都是精瘦精瘦的,当然,也有胖的,基本上都是干部,而且是有实权的干部。 孩童时期的我们,尽管家里都是缺衣少食,但家长们为了保证孩子身体和孩子的体面,总是要想办法让孩子吃好点,穿好点。 穿好点一般还能保证,就是把钱和布票攒起来,年底给孩子做一身新衣服,孩子多的家庭就做一身外套,孩子少的就让孩子里外都新。 这吃,难度就大了,因为什么都要凭票,没有那另配的票是什么也做不成。 肉是稀罕物,要想天天尝点肉味,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尽管如此,为了孩子能有点营养,家长们还是会在有限的肉票中肉嗦抖抖地拿出一点,去买点肥膘或是猪油。 买猪油还得看与肉店营业员的交情,关系好的给你板油,没有关系的给你网油。 因为板油熬猪油出油率高,而网油筋筋拉拉的出不了多少油。 但板油有一块“板”,实质是油皮,熬油后,那块“板”又硬又韧,咬不动嚼不烂,条件好的人家会把这油皮剥下扔了。 小草民则是连皮一起熬,因为在那苍蝇腿也是肉的年代,就这油皮也想熬点油出来。 熬好的油装在罐子里,没菜吃的时候,大人就冲个酱油汤,而为了孩子,会给他们的饭里挖一勺猪油,再滴二三滴酱油,让孩子们吃。 在那年代,能吃上猪油拌饭的已是幸运儿了。 熬好油的油渣,那可是好东西,蔬菜中加一点,也算是有了荤性。 刚熬好的猪油渣可香了,拌点盐或糖,简直就是天下美味。 若能带点到学校,同学共享,这天的孩王一定是你。 后来,专家列了猪油几大罪状,让吃色拉油、调和油,多少年下来,心脑血管病未见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事就值得深思了。 今天的这“油脂干”虽还有原来的味和香,但由于被深加工了,没有了原来的松脆,再则,这玩意得热吃,冷了那就韵味全失。 但不管怎样,总算也是重尝了这一口。因为现在在家熬猪油和吃油渣的大概不多了。 20251103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