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没有中国这种力量的国家,面对特朗普只能被羞辱,比如印度 11月1日,印度媒体罕见发出自我批判:面对特朗普的经济敲打,印度已经丧失主动,正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中被边缘化。 这句话背后,是一个国家在现实面前的沉重顿悟,也是一次对比中国的无声哀叹。 从7月31日特朗普宣布对印度加征25%关税起,一切变得清晰。没有铺垫,没有谈判,只有一纸惩罚声明。 理由很简单:印度的关税太高,买了俄罗斯的油,还不愿意听话。 这种处理方式,像极了特朗普一贯的交易逻辑:你不重要,也不强大,所以你必须接受羞辱。 而就在这之前的7月30日,中美刚刚在瑞典完成了第三轮贸易谈判,达成了为期90天的关税休战协议。 一个是坐上谈判桌的对手,另一个是被扔在门外的“小弟”,谁是谁的角色,一目了然。 印度并不是第一次被特朗普敲打,但这一次显得特别无助。 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内产业链严重依赖中国,关键时刻根本无力反制;二是政策上左右摇摆,既不敢彻底倒向美国,也不愿彻底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 这种战略上的骑墙,在特朗普眼里就是软弱的代名词。 中国的做法恰恰相反。面对美国的压力,中国选择了“以资源为矛”,把稀土、传感器等关键材料牢牢握在手里。 4月起,中国对稀土永磁材料实施出口限制,随后又对工业传感器进行出口管制。 全世界都知道,这些东西不是谁想买就能买到的,更不是印度这种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能轻易替代的。 结果显而易见。印度的汽车产业首当其冲,70%的核心部件来自中国,短短三个月内,生产线下滑40%,超过350万个相关岗位受到直接影响。 就在德里郊区,一家大型组装厂被迫暂停运作,工人排队领遣散费的画面,被印度媒体称作“新德里失速的象征”。 但真正的问题,不是汽车停产,而是印度多年幻想的人口红利,在现实面前一文不值。 没有工业基础、失去了制造能力,哪怕有十亿劳动力,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流向越南、孟加拉,甚至回流美国。 特朗普当然知道这一切。他之所以敢对印度下狠手,就是看准了印度没有筹码。 即使在谈判桌上,印度工业部长戈亚尔坚持保护农产品市场,不肯让步,也不过是拖延时间的姿态。 特朗普根本不关心这些,他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没有反制能力的坚持,在他眼里就是耍赖。 更让印度尴尬的,是中国的表现。面对同样的特朗普,中国没有退让,而是主动加税、精准反击。 对美国的大排量燃油车加征关税至84%,直接打击了共和党的票仓州。 特朗普嘴上再硬,身体却很诚实,最终不得不在瑞典谈判桌上,签下休战协议。这不是谁更有理的问题,而是谁更有力。 印度媒体说得很清楚:印度不是没有朋友,而是没有力量。 在全球经济权力重构的棋盘上,没有产业实力和资源控制权,就永远只能当别人手里的棋子。而中国,已经不再是棋子,而是棋手。 看看特朗普和巴基斯坦的油田协议,就更能明白这点。 印度冒着国际压力采购俄罗斯石油,是为了保障能源安全;而特朗普却转身与巴基斯坦合作,公开羞辱印度的外交努力。 谁在制衡,谁在被制衡,答案无需多言。 这场羞辱不是意外,而是必然。当一个国家长期沉迷于“人口红利”的幻觉,对基础工业和核心技术缺乏投入,最终的下场只能是被动挨打。 印度不是没有机会,只是太多时候,把幻想当成了战略。 而中国的路径正在成为另一种参照。通过“自主可控+开放创新”,中国把稀土从原材料变成了外交武器,把新能源汽车从补贴项目变成了全球标准。 资源的控制权,渐渐转化为规则的制定权,这种力量,是特朗普也必须正视的力量。 特朗普不是不怕对手,他只是不会怕弱者。对中国,他有所忌惮;对印度,他直来直去。 真正的国际尊严,从来不是靠外交辞令赢得的,而是靠产业实力和经济逻辑筑起的。 如今的印度正处在一个抉择点:要么继续在地缘政治中试图左右逢源,最后被所有人利用; 要么痛下决心,补上制造业的短板,真正实现自主可控。 但这条路,注定不短,也不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