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毛泽东的书房里没有铺地毯,也没有名贵的花瓶,但他坐在那儿,就像铁匠手里的一块烧得通红的铁,没有人能遮挡住他的光和热! 想想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候中美两国就像两头隔着太平洋的巨兽,互相瞪眼几十年,谁也不肯先眨眼。 美国那边,朝鲜战争的阴影还没散去,还在越南泥潭里挣扎,苏联又像个庞然大物压在头上。 中国的日子也不好过,刚从内乱中缓过劲来,跟苏联闹翻了脸,边境上剑拔弩张,大家都觉得,得找个出路,不能老这么耗着。 尼克松上台后,他是个老政客,早看准了机会,心想利用中苏矛盾,拉中国一把,就能让苏联头疼。 基辛格作为他的国家安全顾问,成了这个大棋局的操盘手,他俩从1969年开始,就偷偷摸摸试探中国那边,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这些中间人传话。 中国这边,毛泽东和周恩来也琢磨着,美国人要是能过来谈谈,没准能打破孤立局面,对付苏联的威胁。 双方你来我往,信号越来越明确,1970年底,中国明确表示欢迎尼克松来访,毛泽东亲自点头,说美国总统来就行,别管他什么党派。 事情真正动起来,得从1971年说起,那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在日本比赛,中国队突然邀请他们来大陆玩玩。 这事儿表面上看是体育交流,其实是高层默许的信号,那些美国运动员到了中国,参观工厂、学校,还跟中国人打球,媒体一报道,全世界都炸锅了。 大家管这叫“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瞬间拉近了两国距离,基辛格一看时机成熟,就策划了一次秘密行动。 7月,他借道巴基斯坦,瞒天过海飞到北京,跟周恩来谈了48小时,俩人聊得火热,从台湾问题到越南战争,再到苏联威胁,全都摆上桌。 基辛格回去后,尼克松在电视上宣布要访华,震惊全球。 没多久,10月基辛格又去了一次,这次是为尼克松铺路,顺便联合国把中国席位给了大陆,台湾那边被挤出去,美国也没太阻拦。 这一切都像多米诺骨牌,一环扣一环,转眼到1972年2月,尼克松带着基辛格和一帮人,坐专机直奔北京。 飞机一落地,周恩来亲自接机,没多久,毛泽东就把尼克松叫到他的住处见面,那地方简单得像个普通书房,没啥奢华摆设,毛泽东身体不太好,刚从医院出来,但精神头十足。 他跟尼克松开玩笑,说自己“投了你一票”,还调侃老对手蒋介石会不高兴,基辛格在旁边听着,觉得毛泽东说话直来直去,像个老江湖,却藏着深意。 整个会面就一个多小时,但聊得轻松,毛泽东强调中美得搁置分歧,先合作对付共同敌人,尼克松点头称是,两人握手那一刻,历史就翻页了。 接下来几天,尼克松夫妇到处转悠,去长城、杭州、上海,看工厂、医院、学校。 第一夫人帕特还跟中国老百姓互动,媒体直播出去,美国人头一次看到中国不是铁板一块。 基辛格则跟周恩来没日没夜谈判,焦点是台湾,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不放弃对台湾的承诺。 中国要美国撤军,美国答应逐步办,最终在上海签了公报,双方约定逐步建交,开通贸易和交流,这公报像个蓝图,搁置台湾争议,先从实际合作入手。 这场破冰之旅的影响,远超想象,冷战格局一下子变了样,美国拉上中国,苏联顿时慌了神,赶紧跟美国谈军控,缓和气氛。 越南那边,中国和苏联都收敛了点,美军撤得快了些,长远看,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把大使馆从台北搬到北京,好多国家跟着效仿。 中国打开大门,经济开始腾飞,美国企业蜂拥而入,贸易额从零起步,几年后就上亿。 基辛格后来在回忆录里写,毛泽东是他人生的谜题,一方面魅力四射,能让人着迷,另一方面又铁腕无情,为目标不惜代价。 他见过那么多领袖,觉得毛泽东最危险,因为他总能看穿人心,意志如钢。 尼克松访华后,水门事件闹得他下台,但中美关系没倒退,反而成了两国政坛的共识。 邓公1979年访美,见了卡特,还跟尼克松叙旧,那时候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美国技术和管理经验帮了大忙。 反过来,中国市场拉低了美国通胀,工厂转移过去,改变了全球经济版图。 当然,这事儿也有争议,台湾那边觉得被出卖,越南人说中国背叛了同志,中美蜜月期没多久,80年代又因为人权啥的闹别扭。 但总体上,这步棋下对了,结束了隔离,促进了和平,基辛格的秘密穿梭外交,成了教科书级的案例,好多政客学着用。 想想看,要不是那时候迈出一步,今天的世界得多乱,毛泽东的书房会面,虽说简陋,却点亮了两国未来的路。 基辛格笔下那股热力,其实是时代转折的火花,让人回味无穷,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对话总比对抗强。 两国从敌对到握手,靠的是务实和勇气,未来也该这样走下去,积极面对挑战,共同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