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告急”? 经济专家郎咸平预言:若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变成5.8亿。 很多人一听都觉得夸张,现在还有14亿人呢,怎么可能一眨眼就只剩不到一半? 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954万,死亡人口却有1093万,也就是说,一年少了139万人。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人口在往下掉了。 往前看更明显,2017年那会儿,出生的还有1723万,如今短短七年,直接腰斩。 也就是说,现在的年轻人,连“替代人口”的一半都不到,甚至比日本、韩国还低。 问题也不复杂:年轻人不是不想生,是实在生不起、养不起、也带不起。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从怀孕到孩子大学毕业,全国平均花费48.5万元,一线城市要六十多万。 这还只是“基本线”,要是想给孩子多报几个兴趣班、读好点的学校,那就真是个“无底洞”。 钱紧只是一个方面,时间更是大问题。 现在上班族动不动996,早八晚九是常态。很多人通勤来回就两小时,到家孩子都困了。 你要是指望老人带,得家在一个城市才行,雇保姆呢,一个月五六千起步,还得挑人靠谱的。 有娃的职场妈妈更难。 数据显示,女性生育后平均收入要掉三成多,差不多一半的人工资直接减半。 老一辈人讲“多子多福”,现在年轻人更想的是“过好自己”。 很多人觉得,一个孩子就已经把人生填满了,没必要让自己变成“只剩妈妈身份的人”。 网上有个宝妈说得挺真:“我想做个好妈妈,但我也想保留一点自己的生活。” 现在单身、丁克的越来越多,结婚率也连年下滑。对他们来说,不结婚、不生孩子,不代表自私,只是选择另一种活法。 但没人生的后果,已经开始显现。 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人有2.96亿,占总人口的21%,65岁以上老人2.1亿。 按专家预测,2050年这比例要涨到接近三成,届时差不多1.1个劳动力就得养1个老人。 想想都觉得难:养老院够不够?医保够不够?工厂里的年轻人还够吗?这些问题都不是空话,而是真会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现实。 其实,年轻人不是抗拒生育,他们只是想等个“能放心生”的时机。 如果幼儿园能便宜点,托育更方便点,女性生完孩子还能安心上班,不担心被边缘化,可能愿意生的人就多了。 毕竟,大多数人并不是不想要孩子,只是怕生了后自己也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有人可能会说:“人口少点不是挺好吗?竞争没那么激烈,资源也更充足。” 但真要仔细想一想,人口少可不一定是好事,问题反而可能越来越多。 现在不少家庭都是“4-2-1”的结构,四个老人、两位父母、一个孩子。 等孩子长大后,他和伴侣要同时照顾双方的父母,还得顾上自己的小家,这压力能有多大可想而知。 等我们这代人老了,养老院可能早就排满了,能请到护工的都算运气好。 万一身体不好,子女又忙得顾不上,老年生活可能就没想得那么安稳。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劳动力越来越少。 现在很多工厂、餐馆都在喊“招人难”,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开网店,也不愿进厂。 再过几年,如果年轻人口更少了,建筑工人、快递员、保姆这些岗位可能都缺人。 那时候盖房子要更久,快递也可能慢几天送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这些年国家也在想办法鼓励年轻人生孩子。 比如延长产假、发放生育补贴、减个税,有的地方还在推广普惠托育服务,让父母们上班时孩子有人带,不用那么焦虑。 说到底,人口少看似轻松,其实是另一种隐形的压力。 眼前没感觉,但等我们老了、社会变老了,问题就会一桩接一桩地冒出来。 郎咸平的“5.8亿”预言,看似吓人,其实是在提醒,人口问题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每个普通家庭都逃不开的话题。 什么时候年轻人不用为奶粉钱发愁,不用担心生娃就失业,也不用算计着下个月能不能交房贷,那时候,生育率自然就回来了。 毕竟,每个孩子的出生,本该是一件开心的事,不该伴着焦虑和担心。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