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荷兰再次加强了禁运,这次连封装设备都不允许出口。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中国厂商早已在

荷兰再次加强了禁运,这次连封装设备都不允许出口。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中国厂商早已在暗中铺设好了前进的道路。   2023年,荷兰的禁运政策再次升级,明确宣布不再向中国出口高端半导体设备,尤其是封装设备。许多人担心,这一举措可能会影响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长期发展。 可现在回头看,那些担心根本多余,咱们中国厂商早就料到这一步,暗地里把路铺得稳稳当当,荷兰这招根本没打在七寸上。 当时被点名的荷兰设备商里,ASML旗下的BG公司最紧张,因为它之前靠着技术优势,在咱们中国封装设备市场占了快四成份额,几乎是头部封装厂的必选供应商。 可禁运令一落地,它的供货渠道直接断了,谁都以为咱们的生产线得停摆,没想到咱们这边早有准备,所谓的"断供"反而成了国产设备的机会。 说起来,咱们的"备胎计划"早好几年就启动了,2019年那会进口设备依赖还特别严重的时候,国内企业就知道不能把命运攥在别人手里。 就拿长电科技江阴那个先进封装基地来说,现在满产运行的生产线里,国产晶圆减薄机已经成了主力,这设备能把晶圆削到10微米的精度,比头发丝还细,却能保证良率稳定在99.5%以上,跟以前进口的没差别。 通富微电更实在,新投产的生产线全用了国产键合机,这机器一小时能处理1200片晶圆,够快还省钱,光设备维护费一年就省上千万,比进口的划算多了。 可能有人不知道,封装设备可不是整机做好就行,里面的导轨、真空传感器这些小零件以前全靠进口,人家一断供,整机再先进也没用。 但咱们早就盯着这些"卡脖子"的小地方攻关了,科德数控的高精度导轨过了国际认证,直接装到国产设备上;汉中精机的真空传感器现在给长电、通富供货,市场占了三成还多。 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突破,把设备的"心脏"和"筋骨"都换成了国产的,才让整机真正能顶事儿。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去年三季度的数据说得很明白,封装设备国产化率从之前的28%一下冲到53%,短短几年翻了快一倍,这哪是临时抱佛脚能做到的?分明是早有预谋的布局。 还有些新冒出来的企业更让人惊喜,南京有家叫屹立芯创的公司,2021年就成立了,专门解决封装里的气泡难题。 别小看这气泡,先进封装里要是留着气泡,芯片一发热就容易坏,以前这问题只有国外设备能解决。 可这家公司靠着独创的技术,能同时控制真空、压力和温度,把气泡全赶出去,他们的设备现在已经在多家头部封测厂稳定运行,连MiniLED、AI芯片这些高端领域都能用。 这说明咱们的布局不只是仿造,还在往技术前沿冲,人家卡脖子的地方,咱们直接另辟蹊径造出了更好的东西。 禁运出来后,国外设备商倒是先慌了神。BG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近四成跌到18%,创下外资最低纪录,后来裁员的时候直言,中国市场丢了才导致亏损。 其实这一点都不意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2023年光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就有512亿美元,连续五年全球第一,这么大的蛋糕,你非要把自己排除在外,可不就得亏吗? 反观咱们国内,2023年整个半导体产业营收涨了2.2%,占全球45.5%,封测业虽然整体微降,但本土代工企业营收反而涨了8.3%,这就是国产设备顶上来的明证。 现在再看荷兰那次禁运,简直是帮咱们加速了国产化的进程。 以前还有些企业觉得进口设备省心,不舍得换,现在没了退路,用上国产设备才发现,不仅性能不差,维护还方便,成本更低。 2024年上半年长电科技新增产能里,国产设备占了65%,产能直接涨了40%;通富微电的国产设备使用率从35%升到72%,订单交付快了一半。这数据摆在这里,谁还能说禁运能拦住咱们? 说到底,半导体产业早就不是哪国能独吞的蛋糕了,中国既是最大的市场,也是供应链里缺不了的一环。 荷兰跟着美国搞封锁,表面上是限制咱们,实际上是断了自己企业的财路,还逼得咱们把技术短板全补上了。 现在全球市场正快速增长,预计十年后能到1070亿美元,咱们在先进封装领域的布局正好踩中这个风口,未来不光能自给自足,还能在全球市场里当主角。 那些想靠卡脖子遏制别人发展的念头,从来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咱们中国企业这几年的表现,就是最硬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