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记者李文思)10月31日,记者从市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统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让万家灯火的“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图景”。
银龄安康有“依靠”
绘就“原居安养”新图景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军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老年群体所需、所盼,通过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搭建社区服务载体、创新多元养老服务形式等举措,构筑一张覆盖全域、触手可及的养老服务网,持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市养老机构由2020年的159家增至目前的172家,床位增至40574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增至32786万张、占比由50%提至81%。同时,打造医养结合机构42处,建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7处、床位814张,并建成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847处,建立城乡老年餐桌1039处,覆盖1390个村居,让养老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在此基础上,我市持续加大普惠性养老机构建设力度,在全市范围内认定普惠性养老机构138处。”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江海刚介绍,同时,聚焦智慧体验,推动建成“6012349”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4家智慧养老院。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撑。我市支持2所职业院校设置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累计培养养老专业人才2500余人。同时实施“千名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累计培训1.23万人次,打造出一支专业强、业务精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十四五”期间,我市探索搭建起“银龄助威”老年人志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有效激活基层社会治理“银发力量”,注册老年志愿者24.6万人。同时,推出“乐享银龄”老年电台节目,打造“千里山海·银龄书香”老年阅读品牌,让“养老”逐步向“享老”转变。
“今年,我们探索推行一系列养老消费补贴项目,其中,试点实施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已补贴资金1200余万元;开展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活动,已销售适老化产品1120件,补贴资金153万元。”于军介绍。
民生底线有“兜底”
筑牢全周期保障防护网
“十四五”期间,紧扣“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目标,我市在基本民生保障领域创新机制、精准发力,让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
聚焦困难群众,我市不断提升低保、特困人员保障标准,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城乡低保标准由2020年的每人每月787元、588元提至目前的1062元、865元,城乡特困基本生活标准由900元、690元提至1381元、1125元。
“依托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我们在72个镇(街)打造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编制33项困难评估指标,精准识别群众在照护、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王明源介绍,五年来,这一“靶向救助”模式已惠及群众12万人次。
聚焦困境儿童,我市将566名困境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并将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标准由2020年的每人每月1760元提至目前的2655元,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由1400元提至2124元。同时,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关爱活动629场,开展安全教育850余场,为284名困境儿童发放助学金289.67万元。
聚焦残疾人福利保障,我市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实现办理残疾证、低保“免申即享”“一次办好”。同时,在推进精神障碍康复服务方面,我市对特困、低保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采取免费集中收治举措,并为2287名患者开展社区康复。
社会服务有“温度”
构建全链友好生态圈
累计办理结婚登记7.83万对;84条城市道路有了“新名字”;5.2亿元慈善款物温暖12.37万人次……发布会上的一组组数据,是“十四五”期间我市民政服务从“管理”到“服务”转型的真实写照。
以婚姻登记为例,“十四五”期间,我市全面深化婚姻登记“高效办成一件事”,探索推行“天天办”“随时办”“跨域办”“码上办”“网上办”“特色办”“集成办”七项改革措施,让婚姻登记更省心、更暖心、更有爱心。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杰介绍,我市积极倡树文明节俭婚俗,推动在村文化活动大院成立“喜庆之家”,在公交公司开设“幸福520路”公交婚车,在千里山海线开设“101路”旅游婚礼线路,每年举办集体婚礼10多场。
在殡葬领域,“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惠民、绿色、文明”,全面免除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全市4处殡仪馆每年直接减免遗体接运、火化、普通骨灰盒等费用3000多万元,免费为居民提供海葬、树葬服务,并给予奖补。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完成海葬2970例,让厚养薄葬观念深入人心。
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市2226家社会组织在“威海红帆”党建品牌引领下,依托469个孵化平台,累计开展355个公益项目,精准服务群众达40万人次。
道路命名是民政领域专项社会事务服务工作重要一环,“十四五”期间,我市规范命名城市道路84条、住宅小区30个,为3679条村内道路命名,助力乡村振兴与快递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