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这么强大,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尤其是西方人眼里看来,实际上是很反常的。从1949年到2025年,才用了76年时间,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一。 按照西方人的逻辑,今天的中国应该更加贫穷、落后、弱小才对。因为通常来讲,新中国1949年才成立,当时的总人口数量约5.4亿,文盲率高达90%,那时候的新中国百废待兴。 1949 年的中国,家底薄得惊人。那时人均 GDP 只有 119 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 50 元,粮食都得靠天吃饭,工业更是几乎一片空白,连铁钉都得靠进口,被戏称为 "洋钉"。 西方媒体当时普遍预测,这个新生的国家很难站稳脚跟,更别说实现工业化。他们没料到,中国靠着 "自力更生" 的劲头,从成渝铁路这样的基础工程起步,一点点搭建工业框架,即便面对外部封锁,也硬是搞出了 "两弹一星",为发展筑牢了安全根基。 这种追赶速度在改革开放后更是按下了加速键。西方曾认为中国只能做低端制造,可现在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41 个大类、207 个中类、666 个小类一应俱全。 2024 年的数据显示,人均 GDP 已经涨到 9.57 万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41314 元,扣除价格因素比建国初期实际增长了 70 多倍。更让西方意外的是科技领域的突破,从 "嫦娥" 揽月、"天和" 驻空到 "天问" 探火,这些曾经被西方垄断的高端科技,中国都一一实现了突破。 民生领域的变化更颠覆了西方的固有印象。1949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 35 岁,而 2023 年已经达到 78.6 岁,翻了一倍还多。教育方面,2024 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2.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0.8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 14 年,这样的教育普及速度在全球都极为罕见。 脱贫攻坚的成果更让世界瞩目,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而西方很多国家至今仍受困于贫困问题。 在西方看来 "反常" 的,还有中国崛起的方式。他们习惯了国强必霸的逻辑,可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在全球搞基础设施建设时从不附加政治条件,在太阳能、电池技术等领域靠性价比赢得市场,而不是靠霸权施压。 德媒就曾注意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已经超过美国,这种软实力的提升不是靠宣传,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合作。 2025 年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大阅兵上,中国展示了众多首次亮相的武器装备,但传递的却是 "以武止戈" 的和平决心,这与西方的军事扩张思维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的发展确实打破了西方的经验主义认知,但这份 "反常" 背后,是 76 年始终如一的自主探索,是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更是在复杂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战略定力。 正常情况下,中国本该比现在更穷困、更落后,至少要再熬几代人。可我们用几十年就干完了这几代人的活。这背后的秘密不是奇迹,而是亿万普通人的牺牲和付出。 当西方还在纠结这种崛起是否符合 "常理" 时,中国已经用事实证明,现代化道路不止一条,这或许就是所谓 "反常" 背后最真实的答案。 信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