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安徽新闻网
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只需预设参数、一键启动,大型中药材提取设备便平稳运转,精准完成投料、提取、浓缩等一系列工序……近日,在位于亳州谯城经开区的安徽协和成制药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伴随低鸣运转的设备声,工作人员张顺顺密切监控提取罐的温度、压力与药液状态等,随时准备上报异常参数,为持续优化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过去中药生产各环节相互独立,物料流转繁琐。现在通过搭建智能集中控制系统,我们彻底打通信息壁垒,实现生产参数的实时共享,不仅精简了人工流程,更推动了生产过程的提质增效和节能降耗。”公司副总经理周颂东告诉记者。
协和成药业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先后获得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2023年5月,该公司启动中成药及配方颗粒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建设,以数智改造为核心驱动力,全面推进产业升级。今年8月,新建成的智能车间正式投产。
“从原料出仓到投料、煎煮,过去每个环节都依赖人工。如今,智能化生产设备与调控系统实现了全程自动化加工,并完成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与分析。”周颂东表示。与传统模式相比,其运营成本下降25%、生产效率提升4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30%、全员劳动生产率跃升50%,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中央控制室的巨幅显示屏上,多条生产线的温度、压力、液位等关键参数一目了然。“对提取车间来说,智能调控系统会实时反馈设备运行状态、提取罐内物料状态及阀门开关等情况。”控制室负责人佘涛解释,“所有设备状态在系统中均有可视化呈现——亮色代表开启,灰色表示关闭,一旦异常,对应点位便会闪烁报警。”
“通过自动化控制,各生产单元衔接更为流畅,设备启停更加精准。在能源利用方面,单位产值能耗较人工操作时期下降11%,真正实现了节能降耗与提质增效。”周颂东介绍。从“人工把控”到“数智赋能”,企业正以“AI+人力”的创新模式,不断健全生产场景模式,突破传统中医药生产的效率瓶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未来,政府给方向、给支持,企业敢投入、敢创新,这样的双向发力,一定能把中医药产业智能化转型的规划图变成实景图,让古老的中医药生产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活力。”周颂东说。
中医药是亳州最具辨识度的金字招牌。“十四五”期间,亳州市立足资源禀赋,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全市规上药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数字化转型全面启动,构建行之有效的行业标准、质量追溯、诚信体系。
“未来5年,亳州将深入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全力建设中医药海外文化和产业中心,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世界中医药之都’初具国际影响力。”亳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任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