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丰科技聚焦增量配电网、风光电站与储能三大核心赛道之转型之路
在“双碳”战略纵深推进与能源结构转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业务已成为晨丰科技突破增长瓶颈、放大企业价值的核心引擎。通过聚焦增量配电网、风光电站与储能三大核心赛道,以生态构建、规模扩张与技术创新为发力点,晨丰科技正实现从单一业务参与者向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其价值爆发的逻辑,根植于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与业务布局的协同赋能。
一、增量配电网:“源网荷储”生态闭环的价值重构
增量配电网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枢纽,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能源供应的线性模式,构建“发电-输电-用电-储能”的生态闭环。晨丰科技以内蒙古奈曼旗220kV变电站项目为成功范本,复制“发配售一体化”模式,向工业园区企业提供绿电直供与储能配套服务,这一模式的突破在于将单纯的售电业务升级为综合能源服务。传统售电业务利润率仅3%左右,而通过整合绿电供应、储能调度、能效管理等增值服务,参考福建同类增量配电网项目的运营数据,综合利润率可跃升至12%,实现了从“价差盈利”到“服务盈利”的质变。
需求侧响应机制的嵌入,进一步激活了配电网的价值潜力。借助智能电表等数字化设备实时监测用户用电数据,晨丰科技可动态调整电价策略:在负荷低谷时段(如夜间)以0.3元/度的低价吸纳电能存储,在用电高峰时段(如工业生产峰值)以0.8元/度的价格释放,通过峰谷电价差套利,预计可使综合收益提升20%。这种“负荷调节+收益优化”的双向驱动,既提升了电网运行效率,又为企业开辟了稳定的盈利渠道。同时,精准捕捉政策红利成为降低投入成本的重要支撑,积极申请山西省配电网源网荷储融合项目补助,单个项目最高可获1000万元资金支持,为储能设施建设与技术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形成“政策赋能+市场盈利”的良性循环。
二、风光电站:规模化与技术化双轮驱动的效率革命
风光电站作为新能源业务的基础板块,其价值爆发的核心逻辑在于规模化扩张与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优化和效率提升。晨丰科技加速推进在建的242.35MW风电与187.46MW光伏项目,通过采用EPC总承包模式,整合设计、施工、采购等全链条资源,有效压缩中间环节成本,预计可将风电度电成本控制在0.32元,光伏度电成本降至0.28元,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构建起坚实的成本竞争壁垒。规模化开发不仅摊薄了固定成本,更提升了与上下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形成“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竞争力越强”的正向循环。
技术创新则为规模扩张注入了提质增效的内核。晨丰科技选择HJT光伏组件与半直驱风电机组作为核心技术路线,HJT组件转换效率达25.5%,较传统PERC组件提升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同等装机容量下,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可增加8%;半直驱风电机组则以更高的风能捕获效率与更低的运维成本,进一步提升风电项目的盈利能力。此外,绿证与碳交易的叠加,为风光电站开辟了额外的价值通道。按2025年预计5.2亿度的风光发电量计算,可申请52万张绿证,以当前50元/张的市场价格测算,可新增收入2600万元;同时,通过参与CCER交易,预计可额外获得1200万元收益,让清洁能源的环境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三、储能业务:第二增长曲线的场景化突围
储能业务作为新能源产业的“压舱石”,既是解决风光发电间歇性、波动性的关键,也是晨丰科技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抓手。通过聚焦用户侧与电网侧两大核心场景,晨丰科技实现了储能业务的精准布局与价值落地。在用户侧,为工业园区用户提供“峰谷套利+应急备用”一体化储能方案,以5MW/10MWh储能项目为例,4.5年的投资回收期与18%的内部收益率,显著高于传统新能源项目,既满足了企业应急供电需求,又为其带来了稳定的投资回报;在电网侧,积极参与电网调峰辅助服务,参考广东调峰市场0.7元/Wh的价格标准,100MW/200MWh储能项目年收益可达5040万元,成为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支撑。
技术路线的精准选择则为储能业务的成本控制提供了保障。晨丰科技优先发展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充分利用公司现有供应链资源优势,有效降低核心设备采购成本15%。磷酸铁锂电池具备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成本可控等优势,与储能业务的场景需求高度契合,既规避了三元锂电池的安全风险,又缓解了成本压力,为储能业务的规模化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整体来看,晨丰科技的新能源业务布局并非孤立赛道的简单叠加,而是形成了“配电网为枢纽、风光电站为基础、储能为支撑”的协同生态。增量配电网为风光电站提供了消纳渠道,储能业务解决了风光发电的波动性问题,三者相互赋能、循环增效,共同推动企业价值的持续爆发。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这种战略聚焦下的协同布局,不仅让晨丰科技在新能源赛道中抢占了先机,更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为企业市值的长期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