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收费系统(以下简称ETC),又称不停车收费系统,与私家车、货运车等车主的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2023年,在经过相关部门较长时间的大力推行并集中办理、ETC已广泛普及的背景下,社会上兴起了一批专门提供ETC服务的商业公司,通过上门推销、在高速路出口等地搭棚竖牌等方式,为车主提供ETC办理服务。作为一种新兴行业,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个别公司及其业务人员操作不规范,对车主进行虚假宣传和承诺,引发大量消费者投诉。
在此背景下,3个月时间内,《中国消费者报》四川记者站接到了来自广东、山东、陕西、河南、江西、重庆等地多位消费者的投诉,反映成都一款由业务员上门推销办理的ETC,以免费安装为诱饵,层层设套,存在诸多陷阱,注销也要收费。记者上网搜索发现,许多网帖都在反映该款ETC的问题,包括诱导欺诈、欺瞒用户以及包含霸王条款等。2023年5月17日,《中国消费者报》以《“易行通ETC”销售待进一步规范》为题,对上述问题进行报道。
记者采访投诉的消费者,详细收集相关证据,了解到这款ETC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业务员在推销过程中对车主虚假承诺,宣称上门免费办理、通行费打折、充值可以抵扣通行费等,实际办理后却并非如此,甚至提前注销还要收取费用;二是安装该款ETC后在高速路上通行,每次除了缴纳正常的通行费外,还要额外向提供ETC服务的公司缴纳一笔服务费,但推销人员事前刻意隐瞒,且通过银行等渠道办理的ETC通行没有服务费。
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记者通过多种渠道及方式,对这家ETC公司的情况及提供的服务进行了调查,发现该公司利用互联网及消费者的心理,在电子格式合同中暗藏霸王条款,以达到既成功收费又撇清自身责任的目的。其APP《用户服务协议》中虽然详细规定了收费项目及标准,但消费者难以仔细阅读,销售人员也常常不提示甚至以“免费”误导。《用户服务协议》规定,“登录APP”等同于“知晓并同意所有内容(含收费规定)”,甚至把“接受ETC业务”直接默认为“同意全部约定”,无视消费者是否实际了解收费内容。结合业务员上门推销的种种虚假话术,就不难找出该ETC消费纠纷频发的根源。
记者前往该ETC公司,对公司负责人进行采访。该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公司的运营、管理及服务体系,对现存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并承诺企业将开展持续性整改工作。记者通过深入沟通,协助企业梳理问题根源,共同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影响
该舆论监督报道是在家用汽车广泛普及、ETC需求大增、相关部门集中组织办理ETC结束、ETC商业化服务乱象丛生的背景下,推出的一篇有分量的报道。随着ETC的推广,ETC成了车主们的刚需,由此催生出很多市场化服务主体,但受限于行业缺乏统一规范,市场乱象丛生,消费者深受其苦。该报道在促进消费者投诉问题解决的同时,直指行业乱象,以消费者投诉为线索,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深入翔实的采访调查,揭露了行业问题及根源,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发展。
报道刊出后,全国众多媒体纷纷转载,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反映自身的遭遇,批评涉事经营者,要求相关部门提供便捷、规范化的ETC服务,呼吁对商业化ETC服务加强监管。
涉事ETC公司高度重视此次采访报道,表示会认真处理消费者投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投诉中暴露出的问题,深入分析研判,及时查漏补缺,立刻启动整改。针对具体诉求,公司承诺会妥善处理,包括依规道歉、退款及为消费者免费办理注销。报道刊出后,公司负责人通过短信向记者表示感谢,称“感谢媒体给予企业发声机会”,并透露两项整改措施已落地:一是报道刊发前一日,用户语音录入确认功能已上线;二是用户问题处理完结时效从7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同时,公司欢迎记者持续监督指导,承诺会正视每一条意见并积极改进,力求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体验,致力于成为规范的ETC发行服务商。
(本报记者刘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