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在“数字云南”建设深入推进、云南省“3815”战略加速落地的时代背景下,昆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为驱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为依托,历经多年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精心构建出“亲产业、项目化、零距离”的地方高校IT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既懂技术又懂产业、既能创新又能实战的高质量IT工程人才,有效解决了人才供需适配性问题,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动力。
创新课程体系
以“树形”结构架起教育与产业的桥梁
学院立足地方产业人才需求,打破传统专业壁垒,构建产教融合、思政融通的“树形”课程体系,提出边疆产业学院与计算机科学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机制。
固本强基,构建系统化“主干”课程体系。“树形”主干聚焦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衔接教育部门“计算机101课程计划”,重构课程内容,设置计算概论群、软硬件系统群、网络系统群和人工智能群四大融合课程群,形成覆盖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闭环体系,为学生筑牢专业根基。
育枝成材,瞄准产教融合“分支”特色方向。“树形”分支紧密贴合地方产业布局,开设智能数据标注等分支方向,确保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相契合,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变革同步发展。同时,学院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学习、实践和就业环节,增强学生扎根边疆、产业报国的使命感,夯实学生实干兴滇的思想基础。
创新教学模式
以递进式项目化教学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为解决学生“纸上谈兵”的问题,学院推行递进式项目化教学,让产业项目走进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学院推动理论课程案例化,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融入行业典型案例,聚焦云南省重点产业(X),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X”“AI思维+X”等跨界能力;推动实验课程项目化,把行业实验课教学中的大型项目拆解为实验资源,融入验证型、分析型、设计型实验,使学生提前熟悉产业项目流程;推动实践课程实战化,在本科高年级阶段,跨专业组建“项目组”,实行“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完成真实产业项目,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创新实践平台
以“零距离”虚实互补体系筑牢就业根基
学院搭建虚实互补的“零距离”实践平台,依托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云南省智能物流装备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跨境智能金融设备科技创新平台等,将实习实训贯穿本科4年的学习过程,助力学生成长为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学生在就读期间,大一阶段通过参观企业、虚拟工厂完成体验性认知实践,建立对IT行业的初步认知;大二阶段借助课程设计、学科竞赛开展进阶性基础项目实践,提升动手能力;大三阶段加入校企共建的学生工作室或项目组,参与真实课题攻关,积累综合项目经验;大四阶段依托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全面参与工程设计、测试交付等流程,提前适应岗位需求。
自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学院IT工程师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学生主动创新意识整体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普遍提升,累计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奖2项及省赛金奖2项、最佳创意奖1项,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奖9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40项。综合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95%以上,实践应用能力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提高。领军人才不断涌现,教师荣获云南省兴滇教育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等称号,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全国电力创新一等奖等荣誉,政策文件《省级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等被云南省工信厅采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IT工程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昆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将紧跟“数字云南”建设步伐,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共建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实战化教学工场,提升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的契合度,致力于培养更多扎根边疆、服务“数字云南”的高素质IT生力军,为云南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教育力量,谱写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作者:王宇娇何俊余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