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以生物技术创新赋能特色产业发展

转自:内蒙古日报

□蔡富娟李军虎

[核心提示]

●生物技术创新作为融合先进科技与绿色发展的产业引擎,能够推动传统农牧业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聚焦生物技术前沿动态,构建政府引导、行业实践的协同机制,推动农牧业现代化与能源环境协同发展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内蒙古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区的关键抓手。做深做实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这篇大文章,特色产业发展绝不能停留在初级产品输出阶段,要坚定不移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低碳为底色、以价值提升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路。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加强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创新作为融合先进科技与绿色发展的产业引擎,不仅能推动传统农牧业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还能为内蒙古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力量。

为生物技术创新提供硬支撑

内蒙古完备的科研平台体系为生物技术创新提供了硬支撑。截至2024年,内蒙古已构建起以国家级平台为引领、自治区级平台为骨干、盟市级与企业平台为基础的多层次生物技术科研平台体系。目前,全区拥有3个生物技术相关国家级平台,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农业部华北作物抗旱节水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大学的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蒙牛乳业集团的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区已布局45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涵盖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类型,覆盖全区12个盟市的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了全域覆盖、重点突破的支撑网络。此外,依托伊利、蒙牛、金河生物等龙头企业建设的20家企业技术中心,有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值得关注的是,内蒙古于2025年初在生物技术领域规划了一批新的点位,旨在加速科研院所与产业园区的建设,并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撑力度。

为构建区域生物经济体系奠定基础

内蒙古具备先进生物技术应用的良好土壤和显著优势,为构建区域生物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资源与能源方面,区内丰富的饲草、奶肉原料及特色畜禽遗传资源,为生物育种、动物疫苗和功能性食品研发提供了优质样本与上游支撑。充沛的煤炭、风能、太阳能资源,特别是快速增长的清洁能源装机,为生物制造实现低碳化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内蒙古依托得天独厚的农牧资源,已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生物技术应用的显著成效。分子育种、胚胎移植等技术助力马铃薯、奶牛等优势品种提质增效;乳酸菌、酶制剂等发酵产业初具规模,推动畜副产品高值化利用;动物疫苗领域已形成显著领先优势,构建了涵盖研发、中试与产业化的高效体系,成熟的市场形态不断推动畜牧业朝着标准化、安全化的方向升级;生物能源、微生物肥料等研发持续推进。在地理位置和开放条件方面,内蒙古不仅承接环渤海经济圈的辐射效应,还位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枢纽地带,有利于吸纳东部地区科技人才资源,并依托口岸与中欧班列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增强产业双向链接能力。

勇于在实践创新上下功夫

推动生物技术赋能内蒙古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勇于在实践创新上下功夫。要聚焦生物技术前沿动态,构建政府引导、行业实践的协同机制,推动农牧业现代化与能源环境协同发展。在农牧业领域,要加快建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技术推广机制,推动关键技术向农畜产品加工环节渗透;引导企业主动应用酶制剂与发酵技术提升奶肉品质,利用基因改良技术优化饲料配方、增强作物抗逆性;同步强化政策引导,普及有机农业与无抗养殖,严格执行技术标准,推广生物技术替代化肥农药,加速生态农业转型。在能源与环境领域,要统筹布局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项目,推动行业采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燃气等清洁能源,优化区域能源结构。要聚焦煤炭产业绿色转型,设立微生物脱硫、矿区生态修复等技术攻关专项,加快技术示范与推广。要进一步拓展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菌剂等在减排降碳与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为内蒙古实现“双碳”目标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依托生物技术创新,激活医药健康领域发展动能。针对疫苗产业,可加大对基因工程等技术平台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引导行业依托平台提升人用与兽用疫苗研发效能;面向创新药物与生物制剂领域的未来发展布局,可搭建高通量筛选、计算辅助设计技术共享平台,推动行业开展联合研发,增强产业韧性。要推进蒙药现代化,整合多组学分析与生物信息学技术,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解析蒙古黄芪、苁蓉等道地药材活性成分;推动企业应用酶法提取、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实现黄酮、多糖等成分的绿色制造,完善“蒙字标”产品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开展国际化认证,提升特色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夯实保障体系,构建生物制造产业化的良性生态系统。需从政策协同与人才引育两方面发力,形成多方联动、持续赋能的保障格局。政策方面,可出台专项激励政策,设立生物制造专项资金,落实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与专业化孵化器、产业园区,打通技术转化通道,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加速技术落地。人才方面,可制定高端人才专项引育计划,深化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科技合作,引入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健全行业“人才—技术—产业”联动机制,推动本地高校优化生物制造学科设置,深化校企联合攻关,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推进生物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增强产业链韧性,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作者分别系内蒙古财经大学科研处生物学博士、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