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国家应把黄河入海口问题提上日程。黄河因为含沙量大,入海后形成造陆效应。现在黄河入

国家应把黄河入海口问题提上日程。黄河因为含沙量大,入海后形成造陆效应。现在黄河入海口在渤海,长期看不可持续。渤海是我国内海,持续久了,会越填越小,造陆意义不大,属于自己的海换自己的陆,不划算。 从表面看,多出一块陆地似乎让人觉得国家更强大,但这些新地块大多是盐碱地,不管是种庄稼还是盖房子,都得额外烧钱改良,几年都用不上。 东营那些刚冒出来的土地大部分还是荒着的,真能派上用场的只有极小一部分。与其把渤海宝贵的海水变盐碱地,还不如留着海域原本的作用。 毕竟,渤海底下藏着不少油气,也一直是北方重要的航运通道,船只在这里进进出出,带动了沿海城市的经济,这些都不是盐碱荒地能替代的。 更麻烦的是,造陆还带来了生态上的损失。渤海里那些海草床,像曹妃甸附近,虽然面积看起来不起眼,但它一年能帮海洋锁定不少碳,还给鱼虾幼崽提供藏身和成长的空间。 过去海草床有问题时,修复后底栖生物的种类几乎翻倍,渔民收入增加,边上的旅游业一年也能赚不少钱。 如果黄河泥沙继续堆积,这些珍贵的“小海底草原”就会被埋掉,到时候鱼虾没地方产卵,渔民的生活也难以为继,经济和生态价值一起打了水漂。 这片区域正是东北亚候鸟迁徙的要塞,三百多种鸟都得在这里歇歇脚吃点东西。 湿地靠正常的海水涨落维持生态,如果渤海面积不断被泥沙蚕食,湿地淡水补给跟不上,土地就越来越盐碱,芦苇等植物熬不住,鸟儿找不到食物和落脚地,只能选择别处。 过去花了很大力气修复,改好了不少湿地面积,但要是泥沙不断往里填,这些修复成果很快就会被推翻。 渤海作为内海,本来水体循环就慢,面积越小污染越集中。沿岸城市的污水、养殖产生的废料全都再难被稀释,时间长了,海水变脏,生态系统受影响不说,周边居民的生活也会跟着受罪。 原本那些为黄河生态做出的努力,比如调度水量保证不断流、清理互花米草,修复湿地,都可能因为入海口问题给抵消掉。 每年黄河还在不停造陆,看似为国家增加土地,实则让渤海这个独特、宝贵的内海一点点变小变浅。国土面积是大了,但带来的问题却不容小觑。 如今,渤海生态和经济价值远比刚造出来的荒地重要得多。保护好黄河入海口,不单是生态需求,也是长远发展必须考虑的事情。填海造陆不能一味推进,更科学的方案比盲目扩张更值得国家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