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1月1日,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在马来西亚出席了东盟扩大国防部长会议,会议呼吁

11月1日,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在马来西亚出席了东盟扩大国防部长会议,会议呼吁希望通过与各国的防卫合作,为地区带来稳定秩序。 之后小泉进次郎与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举行了四国防长会谈,主要是针对中国联合四国在南海支持菲律宾的挑衅行为,强调“各方考虑到中国在海洋领域的扩张动向,确认了提升威慑力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性,并一致同意将四国框架下的会议机制化。” 此外,小泉进次郎还与中国国防部长举行了会谈,就钓鱼岛、东海、南海中国军事活动表示担心,同时强调需要双方加强沟通、各层面保持交流。 从高市早苗和小泉进次郎一系列活动看,日本这届政府的右倾化相当严重,做出对中国挑衅则是自不量力。 南海,这片自古以来就纷争不断的水域,成为了他们讨论的核心。会议内容毫不掩饰地将矛头对准中国,将中国在自家门口的海洋活动定义为“扩张动向”,并以此为依据,确认了“提升威慑力和应对能力”的必要性。 更关键的是,他们决定将这种四国磋商“机制化”,这意味着这不再是一次性的应急反应,而是一个常态化、制度化的准军事同盟雏形。 这种公开的“抱团”行为,无疑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即试图通过构建小圈子来改变地区现状。这让人不禁好奇,这个新形成的“南海小四方”未来会以何种形式介入地区事务,其行动的边界又在哪里。 然而,最富戏剧性的一幕,或许是小泉进次郎在完成这一系列针对中国的部署后,转身又与中国国防部长举行了会谈。在这场会面中,他再次提到了钓鱼岛、东海以及南海问题,表达了日方的“担心”。 这种表态本身并不意外,但结合他前一刻刚刚参与完旨在制衡中国的四方会谈,就显得格外微妙。他一方面在拉拢盟友,构建对华包围网的某个环节;另一方面又强调“双方加强沟通”、“各层面保持交流”的重要性。 这种看似矛盾的双重操作,究竟是真心希望管控分歧、避免误判,还是仅仅为正在加剧的紧张局势装上一个“安全阀”,以防局势失控?这种“边打边谈”的策略,让外界对日本的真实战略意图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将小泉进次郎的这些行动放在日本国内政治的大背景下观察,线索似乎变得更加清晰。近年来,日本政坛的右倾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以高市早苗为代表的强硬派人物在自民党内影响力日增,她们在历史问题、修宪以及军事正常化等议题上持激进立场,并拥有相当数量的支持者。高市早苗曾多次公开主张日本应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并积极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虽然她目前并未担任首相,但其政治理念深刻影响着岸田政府的决策方向。小泉进次郎作为新生代政治明星,此次在防卫大臣任上表现出的强硬姿态,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迎合这股政治潮流,巩固自身政治地位的表现。 从大幅增加防卫预算,到购买“战斧”巡航导弹,再到如今积极构建多边安全机制,日本正在一步步突破战后和平宪法的束缚,其军事力量的发展方向和运用范围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东京的决策者们似乎正在下一盘大棋。他们可能认为,面对周边复杂的安全环境,特别是来自朝鲜的导弹威胁和日益强大的中国,过去那种被动防御的“专守防卫”原则已经过时。 他们试图通过主动出击,深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并联合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志同道合”的国家,打造一个以日本为重要节点的地区安全网络。 这种战略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展示实力和决心,来“威慑”潜在的对手,从而确保自身的安全。然而,这种策略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将中国明确设定为“假想敌”,并不断进行针对性的军事和外交施压,很可能会引发对方更为强烈的反制,导致地区军备竞赛升级,形成恶性循环。 小泉进次郎的东南亚之行,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当前日本外交和安全战略的多个侧面。它既有对传统盟友关系的深化,也有对新兴安全伙伴的拉拢;既有公开的对抗姿态,也有私下的沟通渠道。 这种复杂而矛盾的组合,预示着东亚地区的未来将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日本试图在地区秩序中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甚至主导的角色,但它的每一步棋,都在牵动着各方敏感的神经。 这种大胆的转型,究竟会为日本带来真正的安全,还是会将其拖入更深的地缘政治漩涡?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不仅取决于日本自己的选择,也取决于地区内所有国家未来的互动与博弈。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