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25可持续发展论坛透视:碳中和时代普陀绿色转型之路

近日,“链全球·汇英才·技赋能:共创可持续未来”2025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普陀举办。这场聚焦全球绿色转型的高层次对话,现场汇聚上海与新加坡两地政、商、学界代表。在能源与环境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链产业:破解碳中和时代的共生密码”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低碳、韧性、包容的能源生态系统建设路径。

论坛首轮讨论直指能源转型的现实瓶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能源领域虽技术日趋成熟,但仍面临政策不稳定、投资风险高、社会认知不足等多重障碍。隆基绿能科技集团副总裁何松在讨论中强调,光伏产业在保障能源安全、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其间歇性发电特性仍是规模化应用的掣肘,未来需加快完善“新能源+储能”系统,拓展多元应用场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李瑾博士则深入分析了碳交易市场作为重要政策工具对低碳发展的引导作用。

面对气候变化、政策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等不稳定因素,构建具备“双重韧性”的能源系统成为共识——既要有风光发电设施的物理韧性,也要有保障能源价格可承受的经济韧性。论坛尾声,新加坡水协会董事总经理卓金福分享了跨国协作经验,强调“水资源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纳入能源转型整体框架,这是实现可持续未来的重要维度。”

这些前沿思考,与普陀区的绿色发展实践相得益彰。普陀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导向,绿色实践早已扎根于区域的生态基因之中。21公里苏州河岸线不仅是市民休闲的亲水空间,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更是全区推动产业集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承载地。100公顷的TOP中央公园与长风公园等生态载体错落分布,让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30%,在上海中心城区中位居首位。正是依托这份“生态家底”,普陀近年来不断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走出了一条“生态筑基、产业赋能”的绿色转型路。

半马苏河

在产业载体打造上,桃浦智创城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统筹生态布局、产业业态与城市形态,先后获得上海市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和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标识。高标准打造绿色低碳发展载体,以智创TOP产城综合体、TOP中央公园等重点项目为核心,集聚研发办公、商业服务、公园绿地等多元业态,构建低碳产业生态圈。真如副中心则聚焦协同创新与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生态空间、提升城区品质,实现了区域环境达标率、新建绿色建筑率、绿色施工普及率“三个100%”,并获得“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三星级试点称号。海纳工程院更是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优秀案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海纳数创中心、华东电力设计院新办公大楼等一批重点低碳项目相继落地,普陀区重点产业的绿色化趋势进一步凸显,“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也愈发清晰。

海纳小镇数字创新中心

普陀的绿色实践并非偶然,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支撑。目前,全区构建覆盖九大领域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涵盖产业节能、建筑节能、新能源发展等关键环节,并通过年度实施细则为减排降碳提供持续指引。

论坛虽已落幕,但普陀的绿色实践仍在深化。绿色发展是普陀的必然选择,绿色低碳更是上海产业体系的新赛道之一,与未来能源、未来材料和未来产业紧密关联。普陀区将携手各方推动全区绿色发展浓度提升,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推动更多新场景、新模式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