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说:“我发现同样是外国军舰擅闯南海,中国对日本的的态度和其它

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说:“我发现同样是外国军舰擅闯南海,中国对日本的的态度和其它国家完全不一样。对其它国家都是喊话驱离,对日本“咣咣”就是两炮,虽然不是直接对着军舰打,是打军舰前方的水面,但那可是实打实的真炮弹。   2024年7月,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凉月”号驱逐舰当时闯入了中国浙江外海的领海。   中国海军的反应超出了常规的无线电喊话或跟踪监视。在警告无效后,一艘中国054A护卫舰先后两次开炮进行警告射击。炮弹落在日舰舷侧数百米处,激起的巨大水柱是一种极具威慑力的警告。日舰最终仓皇逃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方事后给出的解释是“海图故障”,并火速撤换了舰长,这种处理方式也显得颇为蹊跷。   这与中方对待其他域外国家军舰的方式形成了对比。例如在2017年,美国海军“斯坦塞姆”号导弹驱逐舰擅自进入中国西沙群岛领海时,中国海军出动了“洛阳”号、“宿迁”号护卫舰和“台山”号扫雷舰进行警告驱离,整个过程是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操作。   同样在南海,中国舰艇与他国舰艇的互动有时甚至表现出一定的专业性。2018年,日本“加贺”号直升机航母在南海航行时,就曾与中国海军的兰州舰、衡水舰通过国际通用频道进行过规范的无线电通话,双方交流了航向和速度信息,气氛并不总是剑拔弩张。   那么,为什么对日本会特别“照顾”呢?这背后的逻辑很深。历史包袱是首要因素。二战期间,日本军队曾侵占中国的西沙和南沙群岛,并以此为基础对东南亚发动侵略,给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二战后,根据《旧金山和约》等国际法律文件,日本明确放弃了对南海诸岛的一切权利。因此,日本军舰重返南海,在中国看来,不仅仅是一般的挑衅,更带有试图翻历史旧案、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意味,极易唤醒那段痛苦记忆。中方对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警惕性。   从现实战略博弈的角度看,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行为模式也令中方格外警惕。日本并非南海主权声索国,但其介入南海事务的积极性近年来异常高涨。   有分析认为,日本此举存在“围魏救赵”的意图,即通过在南海制造事端,吸引和牵制中国的精力,从而减轻其在东海方向(特别是钓鱼岛问题)面临的压力。   日本还试图通过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在地区安全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为自身军事力量走向海外寻找借口。对于这种“切香肠”式的试探,中方认为必须采取更坚决、更明确的方式予以回击,以切断其幻想。   中方的反制手段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面权衡的。警告射击这种高强度举动,传递的信号是清晰且不容误读的。它明确划定了中方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红线,表明中方有能力也有决心捍卫国家主权。   与此同时,中方的反应并不仅限于军事层面。在吉布提,当中方发现日本“蛙人”抵近中国军舰时,采取了光电照射和喊话警告等驱离措施。而在外交渠道,中方也持续就日本在南海和历史问题上的行为提出严正交涉。   这表明中国的应对是立体的、分层级的,会根据对方行为的性质和挑衅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所以,对日本军舰采取更强硬的措施,并非简单的“区别对待”,而是一种基于历史教训和现实判断的精准反制。   中方需要让日本清楚认识到,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和历史正义的原则性问题上,没有任何模糊空间。   每一次坚定的回应,都是在重塑东亚地区的安全规则,告诫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挑衅者,中国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这片海域的和平稳定,需要各方共同维护,而不是个别国家进行地缘政治表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