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砸20亿欧元换中企设备?德国这波操作,前车之鉴已给出答案 近日,德国拟斥资超

砸20亿欧元换中企设备?德国这波操作,前车之鉴已给出答案 近日,德国拟斥资超20亿欧元(约165亿元人民币),用公共资金补贴运营商撤换华为、中兴等中企设备的消息引发热议。打着“安全”旗号的决策背后,是美国与欧盟的持续施压,但其代价却要由德国纳税人与消费者共同承担。 客观来看,中企设备在德国早已站稳脚跟——目前德国近六成电信设备来自中国,从2G到5G,中德合作已持续十几年。运营商之所以青睐华为、中兴,核心是性价比优势:性能稳定且价格更低,沃达丰近期还在续签华为设备采购合同。所谓“安全风险”,华为多次强调至今没有任何可信证据支撑。 更值得深思的是,强制替换的前车之鉴早已敲响警钟。英国撤换华为设备后,5G建设滞后3年,经济损失超1600亿美元;澳大利亚5G成本飙升16%-19%,部署进度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对德国而言,这不仅意味着5G发展至少滞后两年,消费者通信资费还可能上涨,本就紧张的财政还要再添负担。 讽刺的是,一边是德国政府推动“去中企化”,一边是德国企业用脚投票。奥迪、保时捷等车企纷纷与华为合作智驾系统,格力机床凭借更高精度、更低价格,让德国机床巨头被迫降价30%。这恰恰说明,在全球化时代,技术与合作的选择从来不由政治操弄决定,而是市场与实力的必然结果。 当今国际局势下,搞阵营对立、技术脱钩早已不合时宜。德国耗费巨资硬拆“合作桥梁”,本质是牺牲自身发展利益迎合政治私利。中国制造能在全球立足,靠的是过硬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和开放的姿态。 你觉得德国这波操作值得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德国拟撤换中企设备 5G建设 全球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