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民众党主席黄国昌曾说,“台湾人不必承认自己是中国公民,但从文化和种族方面来讲,你

民众党主席黄国昌曾说,“台湾人不必承认自己是中国公民,但从文化和种族方面来讲,你的阿公或阿祖是从大陆来的,这是历史的客观事实,但台湾已经走过那个年代了”。反驳陈之汉馆长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岛内政坛总有那么些话,听着像在绕弯子,却直戳两岸关系的痛点。黄国昌一句“台湾人不必承认自己是中国公民”,却又补上祖先从大陆来的老底子,这到底是想说清身份,还是在模糊界线?陈之汉馆长直接怼回去,“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对垒一触即发,会不会让岛上年轻人重新翻翻家谱,找回那份血脉里的亲近?悬念就藏在这里:两岸一家亲的根,能被几句政治话给斩断吗? 2025年9月15日,民众党主席黄国昌在媒体采访中抛出这番话。台湾人不必在公民身份上认大陆,但文化种族上,阿公阿祖从大陆来,这是铁板钉钉的历史事实,不过台湾已翻篇了。本土派年轻人觉得解气,说终于不用背着“中国人”的包袱过日子;统派长辈则摇头,说这不就是在祖宗面前玩两面派吗?黄国昌本是太阳花学运的领头羊,转战政坛后总爱打本土牌,这次言论更像在选举前拉票,迎合那些想“去中国化”的心声。可话说回来,台湾的庙会、端午粽子、过年贴春联,这些哪样不是从大陆传过去的?黄国昌承认祖先来源,却急着划线,这不就等于说血脉可以留,感情得割?岛内媒体争相报道,社交平台上辩论帖刷屏,有人贴出自家老照片,爷爷手持大陆家谱,感慨这历史哪那么容易翻篇。 两岸关系本就敏感,黄国昌这套说辞听着中规中矩,骨子里却在推远距离。台湾民众的祖籍多在福建广东,那些渡海而来的故事,本是连接两岸的活纽带。他一边点头历史,一边强调新时代,这中间的扭捏,让人觉得不痛不痒。岛上不少家庭,爷爷奶奶讲起大陆的乡音,还会抹把眼泪,可年轻人听了这些话,慢慢就把这些当旧闻了。选举季里,黄国昌的言论像一股风,吹得本土化圈子更热闹,却也让文化认同的火苗晃悠起来。想想看,台湾的妈祖庙、孔庙祭典,这些传统要是被政治标签一盖,岛内社会不就越来越散沙了?黄国昌作为政党头头,本该多想想怎么稳住民间联系,他这番话反倒添了堵,容易让两岸交流的路越走越窄。 转头看陈之汉馆长,这位健身网红的回应来得干脆。2025年8月底,他公开表态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直接怼黄国昌的模糊话。陈之汉去过大陆几次,直播里总爱聊那些亲身见闻:上海的豫园灯会热热闹闹,北京的故宫古籍一翻就是共同家史。他不拐弯,说“我们都是中国人”,这不光是口号,更是把两岸的血肉联系摆上台面。岛内有人笑他亲中,可陈之汉回击得硬气:不想当黄国昌的累赘,就得直面根源。9月间,他又在节目里重申,台湾96%祖先从大陆来,否认中国人身份不就数典忘祖?陈之汉的风格接地气,直播间里粉丝问起身份,他总爱举例自家过中秋的团圆饭,和大陆亲戚视频时那股熟悉劲儿。这话一出,岛上统派圈子转发不停,许多年轻人开始在评论区分享家训故事。陈之汉没啥政治野心,就凭这股直来直去的劲儿,拉近了不少人心。相比黄国昌的半遮半掩,他这反驳像一记直拳,提醒大家:文化不是筹码,身份得堂堂正正认。 陈之汉的反驳不只停在嘴上,2025年10月,他还在光复节前后去大陆走了一圈,回来后直播分享见闻。那些大陆民众的热情、街头小吃的味道,都成了他怼黄国昌的活证据。他说,台湾人去大陆转转,就能感受到那份一家人的味儿,黄国昌的“翻篇论”听着解脱,其实是自断根脉。岛内媒体跟进报道,有人采访陈之汉,他强调两岸交流是老百姓的心声,别让政治话给搅黄了。这事儿闹大后,黄国昌团队缓颊,说馆长言论有失偏颇,可陈之汉不买账,继续在平台上发声。 两岸同胞本是一家,黄国昌的言论虽有市场,却忽略了文化血脉的韧劲。台湾的节日习俗、方言俚语,这些都是大陆老根的延续,他说“走过那个年代”,听着像在甩包袱,可历史哪是想甩就甩的?陈之汉的反驳点亮了灯,提醒岛内民众:中国人身份不是负担,是自信的源头。推动统一大业,就得靠这种民间直白的声音,多些陈之汉这样的分享,就能让年轻人重拾那份根在大陆的亲切。黄国昌的政党定位,本该多促交流,他这套话反倒让岛社会更分裂,选举后遗症得慢慢消化。两岸关系大局下,文化认同是稳盘子,淡化它只会让距离拉远。 说到底,这场对垒暴露了岛内身份之争的症结。黄国昌迎合本土情绪,陈之汉守住血脉底线,两边拉锯中,老百姓最清楚:两岸一家亲不是喊喊口号,得从日常小事抓起。未来,岛内多办些文化交流,年轻人多走走大陆,就能明白黄国昌的“翻篇”多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