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66年,八一厂已经很乱了,当时厂里私底下流传着一句话:“男的,不如女的,老的

1966年,八一厂已经很乱了,当时厂里私底下流传着一句话:“男的,不如女的,老的,不如少的。”这话说的就是王晓棠。 王晓棠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当过厂长,也亲自当过导演。《大决战》开拍那阵子,她为了让电影真实,坚决要求道具要用真的,连坦克和枪支都得确保是实物,这让团队忙得脚不沾地。 每个镜头她都作为最后拍板的人,无论是查历史资料还是跟老兵聊过去的故事,她样样紧盯。这种认真做事的劲头,让身边人都觉得服气。 王晓棠真正让人敬佩的并不只是专业,她的骨气在厂里是有名的。六十年代厂里日子并不好过,可她在别人连门口都不敢靠近的时候站出来帮同事,说话从来不用拐弯抹角,宁愿受再大委屈,也不让任何人当替罪羊。 那些年她吃了很多苦,身体挨过打,腰伤过,但从没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所以身边的人都特别服她。 家庭上的苦她也吃得不少,孩子早早就生病离开,丈夫也走得突然。可这些事都没有把她打垮。她还是跑到现场、进剧组,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干自己的事。不光别人觉得她坚强,她自己也只想把事情做到底。 说到演戏,她那一身细致和较劲不是谁都能学来的。拍《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时候,一个人得把一对姐妹都演好,为了区分两个角色,她反反复复琢磨区别,白天和晚上都不松懈。 大家都觉得光靠聪明不管用,还是得像她脚踏实地慢慢磨出来。后来那部戏让她得了百花奖,演得怎么分得清,成了电影学院教材里的标准案例。 她为了饰演彝族姑娘,她扎根云南乡下,和村民一起生活三个月。哪怕每天挑水、学织布把脚都磨出了老茧,她也从没有怨言,就想着得跟他们一样才能把角色演好。等到电影一开机,谁都看得出来,那姑娘就是地地道道的当地人。 早年生活更不用说,她从开封一路漂到杭州学京剧,日子很难熬,戏班都散了,她还是想着法子生存下去。 家里的环境也很特别,一个画画父亲一个爱油画的母亲,让她从小对各种艺术都能接受。她后来还获得过少将军衔,这在同行里不是谁都能有的。 她不只做给自己看,她在行业里的影响也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角色成了后来很多老师教学生时举的典范。 王晓棠的坚持不仅影响了同事和后辈,也让观众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专业和责任感。很多导演被她影响,拍戏都开始重视实地取景、历史资料和真实道具,不敢敷衍。那些经验,被一代代演员慢慢学走。 讲到王晓棠,很多人会想到她撑得住事、受得住苦、经得起考验。她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只要有本事有骨气,不管遇到什么麻烦,总有人能走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