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

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 “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几十年前,北大荒原本是一片极难下脚的荒原和沼泽,国家面对粮食紧张的局面,便组织起大批官兵和农民去开荒种地。 开垦初期,恶劣的天气和艰苦的条件让人吃尽苦头,很多人一身泥、一身汗,把荒滩变成粮田,年年粮食生产节节高。 长时间的高强度种植,拼出了一片国家级的“粮仓”,谁也没想到,这种做法埋下了隐患。 大面积的重复耕种和重肥重药,让黑土地逐渐变薄,风一吹沙尘四起,野生动物越来越难找到路回家。 土地的肥力不断下滑,虫害和病害也频频出现,再使劲用化肥也救不回来,大家开始隐隐担心,黑土地能不能继续养活子孙后代。每个人都发现,光顾眼前不看土地健康,迟早会出问题。 在生态难题面前,退耕还荒成了唯一的选择。当决策出台,专家和部门细致摸查,分类找出急需修养的土地,有的重新种林种草,有的恢复成湿地。 农民们学着用新办法做保护性耕作和轮作,不只是埋头种地。起初大家心里别扭,谁舍得地不种,可慢慢看到一片片土地绿起来,流水和鸟群又回来,产量虽降,生态却在一点点修复。 病虫害减少之后,农民的生活也没想象中难,许多人干脆搞起了水产养殖、生态旅游等新产业,有了更多“活法”。 北大荒不再只是只会种粮的基地,而是开始引入各种技术,变身成能搞智能农业和休闲旅游的综合地带。 政策的支持为年轻人打开了更广阔的道路,农民的身份也慢慢向产业工人、服务者转型。 放下单一追求产量的老路,把目光放长远,成了北大荒的共识。如今走进北大荒,能看到绿地、农田、养殖和旅游齐头并进,土地逐渐恢复元气,“饭碗”变得更稳当长久。不少地方开始借鉴这里的经验,想办法在发展中保护好生态根基。 北大荒作为全国的一个缩影,经历了从“吃饱”到“吃好”再到“长久吃”的转折。曾经开荒的汗水没有白流,后来的退耕既是对过去的修正,也是给将来的铺垫。 今天这里的希望,不只在亩产多少,更在能不能成为经济和生态都能兼顾的样板,看清这一点,比单单会种田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