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郑州大学国家卒中学院分院落地省医,中原腹地卒中防治再添“战略支点”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任倩倩

11月1日,第十届中原脑血管病大会在郑州举行。上午9时,大会开幕式现场高朋满座,郑州大学国家卒中学院分院揭牌仪式成为全场焦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专科联盟主席吉训明院士,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周勇,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秘书处副主任王凌霄,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梅云,郑州大学医学部吴军浩副书记,郑州大学省医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付旭东,河南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张小燕等数百位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中部地区卒中防治领域的历史性事件。

分院成立:资源整合赋能区域防治能力升级

郑州大学国家卒中学院分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中国卒中专科联盟指导,依托郑州大学,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牵头建设。分院探索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医疗机构资源,聚焦“防、救、治、康”全链条,致力于打造中部地区脑卒中技术培训基地、人才培养高地、科研创新平台及学术交流中心,推动区域卒中防治能力系统化提升。该院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首家国家卒中学院分院。

作为分院建设的核心力量,河南省人民医院近年来屡创卒中防治领域“全国首例”:引进了中国首台“移动卒中单元”,救治了中国第一例院前静脉溶栓患者;建成有亚太首个“一站式影像融合卒中救治平台”,实现了“诊疗一站式、救治零距离”的高效脑卒中诊疗体系;自主研发的新型取栓支架、球囊指引导管等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为区域卒中防治树立标杆;率先开展的个体化脑功能成像精准引导神经调控治疗,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提供国际先进的治疗手段。此次作为执行单位牵头建设分院,医院将深化医教协同与医工交叉,整合临床与科研资源,为分院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院士寄语:三大使命锚定分院战略定位

吉训明院士通过视频连线指出,当前“百万减残工程”进入加速推进阶段,国家明确要求2025年高血压知晓率达60%、规范治疗率显著提升,并推动全国地级市及人口超30万的县普及静脉溶栓与取栓技术。

在此背景下,郑州大学国家卒中学院分院的落地被赋予三大战略使命:一是成为技术辐射的“核心枢纽”,将国家级取栓技术标准和AI辅助诊断工具下沉基层,重点提升县域医疗中心取栓能力,并接入国家卒中急救地图网络,实现中部五省患者跨省转运无缝衔接。二是打造人才培育“战略高地”,依托郑州大学医学教育资源,构建“理论—模拟—实操”一体化培训体系,强化卒中识别、溶栓取栓等核心技能培养。三是创建模式创新“前沿试验场”,推动临床、科研与产业融合,开展中原地区高盐饮食与卒中机制研究,促进医工交叉和中医康复技术创新应用。

他同时提出三项行动倡议:联合中部科研医疗单位攻关高血压性卒中等高发疾病,共建数据共享平台;推行“分层精准培育”计划,夯实基层溶栓取栓技术基础;组建中部卒中急救联盟,提炼“河南经验”形成可推广的“中部模式”。

省医担当:以创新驱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周勇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原脑血管病大会十年来始终秉持“交流、合作、规范、创新”宗旨,已成为全国脑血管病领域学术交流的标杆平台。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周勇)

他指出:“河南作为人口大省,脑血管病防治任务艰巨。近年来,我们通过早防早治、精准干预,有效降低了疾病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未来,河南将持续凝聚行业力量,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原方案’。”

(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秘书处副主任王凌霄)

王梅云在发言中表示,河南省人民医院始终鼓励医务工作者勇攀医学高峰,近年来在卒中防治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作为院中院的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通过优化学科结构、深化专业细分,持续提升脑系学科核心竞争力。

(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梅云)

“未来,医院将携手海内外专家,放大‘中原脑血管病大会’学术品牌效应,赋能医学人才培养,共促领域发展新突破。”她说。

此次大会的召开与郑州大学国家卒中学院分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中部地区卒中防治体系正式迈入协同创新、全域提升的新阶段。未来,分院将以技术辐射、人才培育与模式创新为支点,激活中部防治新动能,为全国卒中防控贡献“中原智慧”,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