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平安银行从2021年高点25元多跌到如今11元出头,曾经的深发展势头已经彻底消失

平安银行从2021年高点25元多跌到如今11元出头,曾经的深发展势头已经彻底消失。 ---- ✅ 1. 业绩“看似增长”,实则“含金量”下滑 • 净利润虽连年正增,但营收增速已明显放缓,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12.6%**,为股份行最差之一。 • 息差收窄幅度大:2025年Q3净息差1.87%,虽高于同业,但较2021年高点下降超80BP,降幅为股份行最大。 • 零售资产质量恶化:信用卡、消费贷、经营贷不良率一度飙升,2022年零售不良率最高达1.69%,虽2025年Q3回落至1.24%,但风险出清过程漫长,市场信心脆弱。 ---- ✅ 2. 资金结构恶化:外资、公募“用脚投票” • 外资持续减持:2021年Q1外资持股10.86%,为银行股第一,如今仅剩3.3%,每减持1%,股价平均下跌8%。 • 公募重仓撤出:2021年Q1公募持仓占比4.35%,为股份行第二,如今几乎清零,机构抱团瓦解。 • 散户持仓占比高,导致股价波动大、反弹弱、趋势性差,形成“跌多涨少”的恶性循环。 ---- ✅ 3. 估值体系重定价:从“成长股”到“周期股”。 市场已从**“零售之王”成长逻辑转向“不良资产出清”周期逻辑**,估值体系彻底重构。 ---- ✅ 4. 分红政策“抠门”,投资者信心崩塌 • 2021-2023年净利润大幅增长,但分红率仅维持在20%左右,为股份行最低之一。 • 投资者多次呼吁特别分红或提高分红比例,管理层以“资本紧张”为由搪塞,引发“财务造假”质疑(公司已辟谣)。 • 每股未分配利润高达13.36元,股价仅11.3元,“账上有钱但不分”,成为压制估值的重要情绪因素。 ---- ✅ 5. 战略转型“阵痛期”:零售收缩,对公尚未接棒 • 零售贷款规模持续收缩:2025年Q3个人贷款余额同比下降2.1%,信用卡、消费贷、经营贷全线下滑。 • 对公业务尚处培育期:虽对公贷款增速较快,但收益率低、风险高,尚未形成利润支撑。 • 财富管理虽增长16.1%,但基数小、贡献有限,无法对冲息差收窄带来的利润下滑。 ---- ✅ 结论:平安银行仍在“出清期”,不是“抄底期” 股价腰斩,是市场对“零售神话破灭”的投票。 虽估值极低、股息率已高,但资产质量、分红政策、战略方向仍未获得资金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