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钱包”到房价呼吁:民生视角下房地产政策与民众负担的失衡反思 当前70后至00后深陷“上养四老、下育子女”压力,叠加房贷等刚性开支,“掏空六个钱包”买房成民生痛点。在这种背景下,孟晓苏专家还在呼吁:“让房价涨起来,老百姓就有信心买房子了”的言论引发了广泛争议,核心是建议与民众负担脱节。本文结合代际现状,剖析困境成因,反思专家问题,提出政策与建言需锚定民生需求。 一、引言 “买房掏空六个钱包”精准戳中当代家庭经济痛点:70后扛中年压力还房贷,80后在“四老两小”中挣扎,90后靠父母凑首付,00后对购房望而却步。据央行数据,2023年我国居民家庭负债率超60%,房贷占比超70%,住房支出成普通家庭“重山”。而个别专家“房价上涨提振购房信心”的言论,与民众“不敢买、买不起”的现实尖锐对立,折射出建言脱离民生的问题,也引发对“专家如何贴近群众”的讨论。 二、当代群体的民生负担:从家庭责任到住房压力 (一)代际共通的“夹心困境” 70后作为家庭顶梁柱,面临父母养老、子女教育与房贷压力,还需应对自身健康问题;80后多为“独生子女”,“双独家庭”赡养四位老人,子女教育、课外培训叠加房贷,固定支出常占收入80%以上;90后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增速远低于房价涨幅,“首付靠父母、月供自己扛”成常态;00后步入社会,面对高房价与就业不确定性,多将“租房”作长期选择。不同代际压力阶段不同,但“家庭责任+住房支出”的双重负担高度共性,“六个钱包”透支是其极端体现。 (二)“掏空钱包”背后的生活质量折损 “六个钱包买房”需动用年轻夫妻双方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积蓄,既消耗老年人养老储备,也让家庭失去抗风险能力——老人重病、子女突发支出便会致经济困境。调研显示,此类家庭中68%的老年人减少医疗保健开支,52%的家庭压缩子女教育外消费,“不敢生病、不敢消费”成常态。房贷长期压力还让年轻人陷入“月光”,旅游、自我提升需求被搁置,生活质量下降。这种“为房牺牲生活”的现状,与“房价上涨提振信心”的建言形成反差——对民众而言,房价上涨意味着更重的首付与月供压力,而非“信心”。 三、专家建言脱离群众的核心症结 (一)“数据视角”取代“民生视角” 个别专家分析房地产市场时,过度依赖“房价涨幅、市场交易量”等宏观数据,忽视个体真实困境。他们认为“房价上涨意味着资产增值,能刺激购房意愿”,却忽略普通家庭收入与房价的失衡——202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9万元,重点城市平均房价超1.5万元/平方米,百平米住房总价相当于家庭30年以上收入。收入与房价差距悬殊下,“房价上涨”只会抬高购房门槛,“信心”无从谈起。这种脱离收入基础的“数据化建言”,本质是忽视民生核心需求。 (二)“精英立场”偏离“群众立场” 个别专家身处较高经济与社会阶层,未经历“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的压力,对民众困境缺乏共情。他们从“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宏观角度,强调房价稳定对市场的重要性,却未站在民众角度思考“如何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正如民众质疑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当建言无法解决“买不起房、养不起家”的问题时,自然引发信任危机。真正有效的建议,应源于对群众生活的深入观察——若专家走进普通社区,倾听年轻人的月供焦虑、老年人的养老担忧,便不会提出与民生需求背道而驰的观点。 四、回归民生:房地产政策与专家建言的正确方向 (一)政策需锚定“住有所居”的核心目标 房地产政策根本出发点是解决民众居住需求,而非追求市场涨幅。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降低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申请门槛,让中低收入群体“有房可住”;另一方面,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炒房行为,通过“限房价、限地价”让房价回归与收入匹配的合理区间。唯有“买房不再掏空六个钱包”,民众消费信心与生活质量才能真正提升。 (二)专家建言需“接地气、察民情” 专家作为政策建议参与者,应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一方面,深入基层调研,了解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与经济负担,避免“拍脑袋”建言;另一方面,转变话语逻辑,从“宏观数据”转向“民生感受”,用民众易懂的语言传递观点,提出切实方案——如降低房贷利率、完善养老与教育保障以减轻家庭负担,而非单纯呼吁房价上涨。只有贴近民生的建言,才能获民众认可,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价值参考。 五、结语 70后至00后的民生负担,是“家庭责任”与“住房压力”交织的结果,“掏空六个钱包买房”是房地产市场与民生需求失衡的缩影。部分专家“房价上涨提振信心”的言论,暴露了建言脱离群众、忽视民生的问题。未来,房地产政策与专家建言需以“民生为本”,正视民众负担,解决“买不起房、养不起家”的问题,方能提振信心,实现经济与民生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