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小木耳撑开共富伞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通讯员赵宗浩)近日,开化县长虹乡虹桥村村委会办公楼内菌包刺孔机轰鸣,成垛的黑木耳地栽种植袋堆至屋顶,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明一边俯身检查袋体密封性,一边叮嘱围拢的农户:“菌棒排场前得把温湿度再校准一遍,细节出好耳。”

这个浙西山村与黑木耳的缘分,要追溯到十几年前。彼时村里建起食用菌加工基地,却因年轻人外出务工,产业逐渐搁浅。转机始于村两委班子上任后的一次考察——他们盘活闲置厂房,邀请有五年种木耳经验的村委会副主任邹伟兴“掌舵”,让老产业重焕生机。

“投入小、风险低、见效快,连老人小孩都能参与分拣。”邹伟兴一句话点出产业优势。依托钱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背书,虹桥村坚持长周期培育,让木耳自然积累养分,造就了“肉质厚实、口感爽脆”的独特品质。2024年,1万袋菌棒产出650多公斤干木耳,以每公斤80元至100元的价格畅销市场,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这份成绩单让村民们看到了盼头。

“今年光来打听种木耳技术的村民就有二十多个。”邹伟兴笑着说,村里已定下2.5万袋菌棒的目标,特意预留部分份额供村民试种,还会派技术员上门指导,“按照规划,明年干木耳产量将达3500斤,预计可为村集体带来逾10万元收益。”

产业红火起来,村民的腰包也鼓了。如今虹桥村的黑木耳产业已实现“栽培—管理—包装—运输”全链条本土化,采收季每天有近30名村民务工。“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赚不少钱。”正在整理菌棒的村民李阿姨笑着说。

此外,虹桥村还延伸出芭蕉芋、茶叶、油茶等合作项目,累计带动50名村民本地就业,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