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10月30日下午,湖北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合作推进会在十堰市干部学院召开。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等省直单位及十堰市、襄阳市、神农架林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林业部门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共商湖北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合作大计。
推进会上,与会人员现场观看了十堰市生态保护修复专题片,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以《跨区域协同治理共建美丽秦岭》为题,就如何开展湖北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协作进行专题辅导。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立足部门职责,分别围绕“十五五”期间工作思路和2026年重点任务作交流发言。十堰市、襄阳市、神农架林区生态环境局汇报了2024—2025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经验做法、存在困难,并就“十五五”期间跨区域协作提出工作建议。
会议认为,自2023年12月秦岭地区“六省一市”签订协同合作协议以来,湖北省内合作机制和省际联动机制同步构建,生态监管基础不断夯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稳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明显,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供了坚实保障。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协同合作取得新的突破。一是在协同上要有新作为。各部门在谋划编制“十五五”规划过程中,要把秦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摆在重要位置,其中省直有关部门在项目和资金安排时适当向秦岭地区倾斜。各县(市、区)在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从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出发,协同谋划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整体提升秦岭地区生态承载力。
二是在监管上要有新举措。整合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监管数据与资源,构建湖北秦岭地区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打造生态监管一张图。结合现有各级各类监测站点和样地(线),构建生态监测一张网。依托现有信息平台,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搭建秦岭地区智慧生态监管平台。
三是在生态创建上要有新提升。加强示范创建日常监管,查找整改薄弱环节,杜绝问题反复出现。打造标志性示范亮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加快摸清生态家底,建立生态产品清单,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交易,多途径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当天上午,与会人员深入十堰市茅箭区,现场考察调研了泗河湿地保护与修复、朝北沟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样板建设,深入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考察调研了十堰市“智守生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