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800名红军在路过贵州时突然消失,中央找寻多次都没有查到他们的下落。直到67年后

800名红军在路过贵州时突然消失,中央找寻多次都没有查到他们的下落。直到67年后,才从贵州一个村子里的一位老人口中,得知他们的下落… 1934年10月,800名红军战士在贵州石阡突然失踪,军团主力多方寻找都没有下落。这支队伍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成了红军长征史上的未解之谜。直到2001年,当地一位老人的讲述,才让这段被尘封67年的壮烈历史重见天日。 说起长征,大家都知道湘江战役、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这些经典战役,但有一场战斗,它的惨烈程度丝毫不逊于狼牙山五壮士,却长期不为人知,这就是困牛山战斗。 事情得从1934年说起。那年8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准备战略转移。为了给主力探路,红六军团9700多人从湘赣根据地出发西征,任弼时、萧克、王震带着这支队伍,一路突破封锁,历经千辛万苦进入贵州。 10月7日,红六军团在石阡县甘溪遭遇桂军伏击,被截成三段,陷入湘桂黔三省24个团的重围。形势危急,军团决定突围。16日,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率领红十八师五十二团800多名战士主动请缨,担任断后任务,掩护主力转移。 这800人完成掩护任务后,准备追赶主力,却发现道路已被敌军切断。为了把敌人引开,龙云决定改道西行,成功将敌军主力吸引过去。可这个决定也让这支部队陷入了绝境。连日激战加上部分战士误食桐油,队伍减员到只剩400多人。 10月16日下午,部队来到一个叫困牛山的地方。这座山三面临河,一面绝壁,四周都是高山,简直就是个死地。敌人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战斗打得异常惨烈。龙云率领200多人冲出重围,留下田海清和剩余战士继续阻击。 激战中,田海清身中数弹牺牲。剩下170多名战士被逼到虎井沟,那是一段长约500米的悬崖地带,高达70多米,退无可退。更让人愤怒的是,敌军竟然将百姓驱赶到前面当”人盾”。 红军战士们端起枪,却发现人群中既有敌人也有百姓,根本分不清。有战士说不能打老百姓,有战士提议朝天开枪警告。可敌人看这招管用,就逼着百姓不停往前走。红军一次次朝天鸣枪,敌人就一次次逼近。 子弹打光了,退路没有了,前面是被胁迫的百姓。这170多名红军战士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他们砸毁武器,高喊着”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伤百姓”,集体纵身跳下悬崖。100多名战士当场牺牲,鲜血染红了虎井沟的溪水。 龙云率部突围后,在石阡与岑巩交界处再次遭遇敌军,身负重伤被俘。敌人多次劝降,他始终不屈,1936年3月在武汉狱中因伤病过重牺牲,年仅33岁。 这800人的下落从此成了谜。红六军团主力虽然成功与红三军会师,但他们一直在寻找这支断后部队,却始终没有音信。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也多次寻找,但线索太少,一直没有结果。 时间来到2001年,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的杨又铸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关于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只言片语。他意识到这段历史意义重大,于是带着同事开始田野调查。 他们找到了当年的见证者。已经70多岁的蔡应举、滕久全、安天明等老人,向他们讲述了那场战斗。这些老人说,那天听到”黑滩河沟里枪声嚯嚯地响”,跳崖牺牲的红军”一窖窖”(意思是一群群)。当年只有十来岁的张朝贵老人,亲眼目睹了红军集体跳崖的场面,这个画面伴随了他一生。 困牛山下的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掩埋了红军烈士的遗体,收藏了红军的遗物,还收留了少数幸存者。司号员陈世荣就是其中之一,他跳崖时被树藤缠住,被当地百姓救了下来。晚年他常对儿子说,那天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牺牲。 通过多年调查,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档案,发现了国民党的战报,上面记载”伤亡逃散及跳河者近千人”。在困牛山周围,陆续发现了74处红军坟冢,收殓了30多具遗骸。考证出红五十二团人员名单78人,发现了虎井沟红军跳崖遗址等11处遗址遗迹。 2008年,龙云的身份才被正式确定。201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田海清的墓地直到2022年才被官方正式认定。 这段历史为什么沉寂了这么久?一方面是当时信息不畅,很多战士没有留下姓名;另一方面是受历史条件限制,调查工作困难重重。但当地百姓一直记得,他们每逢重阳节都会自发祭奠红军英烈,在红军跳崖处烧香点纸,那块岩石已被熏得漆黑。 如今,困牛山战斗遗址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有数万人来此缅怀先烈。那把司号员陈世荣用过的军号,静静躺在陈列室的展柜里,见证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这100多名红军战士,为了不伤百姓,宁愿牺牲自己。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人民军队,什么叫初心使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67年的尘封,并没有让这段历史被遗忘。困牛山上的英雄们用生命守护了百姓,守护了初心。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都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这种精神?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