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到底是什么?是酒桌上的佳酿,还是保险柜里的硬通货? 过去市场把它炒成了后者。 现在,茅台亲自下场,用1169元这个价格告诉所有人,它首先是用来喝的。 那个一年消费30万的企业客户直供政策,就是茅台的一次身份宣言。它不再默许自己的产品被无限金融化,变成少数人击鼓传花的游戏。 这一招,等于是在给整个炒作链条釜底抽薪。过去,黄牛和投机者利用信息差和渠道垄断,肆意定义了茅台的市场价格。现在,茅台要自己夺回定价权。 它用最直接的方式,筛选出了真正的忠实消费者,然后把那些只囤不喝、制造市场恐慌的“伪需求”狠狠地挤了出去。 这不仅仅是为了稳住大客户的饭局,更是为了品牌长远的健康。一个商品的价格如果完全脱离了它的使用价值,那泡沫终究有破裂的一天。茅台显然看到了这一点,选择主动出手,自己来挤掉这个泡沫。 这步棋走得确实漂亮,但也留下一个问题让人思考:当茅台不再是疯狂的“理财产品”,它的品牌魅力会不会也跟着下降? 你觉得,一个价格更稳定、更接近消费品本质的茅台,是好事还是坏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