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西安:当好创新组织者和紧密合伙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陕西网讯(记者冯超)11月3日至5日,2025硬科技创新大会将在古都西安举行。经过数年的厚积薄发,“硬科技”已成为西安亮眼的城市名片,硬科技创新大会也成为集聚创新资源、展示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如何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创新生态,成为西安面临又一轮创新发展的“新考卷”。

作为全国科教重镇,西安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突破点,以政策为纽带,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的闭环体系,探索出有组织科研的“西安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

协同创新实现“军团攻坚”

走进西安兴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线工人正在五轴龙门生产线上加工钛合金结构件。

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生产的大飞机机身蒙皮被组装在国产C919飞机上。

为突破制约国产化大飞机发展的蒙皮制造关键设备技术限制,兴航航空对现行蒙皮加工工艺技术进行创新和优化,累计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这些技术发展既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现,也与全市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架桥搭台的举措分不开。

围绕产业升级发展的真实场景和需求,西安整合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发挥全市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以及多学科交叉的育人优势,依托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平台等,联合开展科研集群攻关。常态化挖掘企业技术需求,聚焦重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组织实施技术攻关项目,助力企业实现技术突破。

兴航航空分别与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西安市国家航空产业基地企业联合会共建了3所联合实验室,研发实力有了大幅提升。

“我们的蒙皮生产线如今可年产100架以上国产大飞机机头、前中后机身、舱门、活动翼面上的蒙皮类零件,突破了国产大飞机大部段产能瓶颈,满足了降本需求。”兴航航空副总经理曹鹏飞介绍。

目前,兴航航空年产值达4亿元,员工由30多人发展到1000余人。业务涉及航空零部件加工、表面处理、飞机部件装配、飞机装配工装设计制造、飞机零部件高端智能装备的设计和制造等。

系统赋能让成果“落地开花”

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停在实验室,只有及时将其应用到产业链上,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课题立在行业企业、专利落在机器设备、项目用在生产研发的融合发展生态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依托大飞机创新原等平台,中航西飞联合高校成功研发12米级卧式双五轴镜像铣设备,成为国内首台、加工范围最大的镜像铣装备。

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国内首台容量最大的三相一体百万机组220千伏电力变压器,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源自企业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产出,与近年来西安有组织科研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的各项举措密不可分。为推动科技型企业量质双升,西安的“政策工具箱”法宝频出。先后出台《西安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优化方案》《支持科技企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等十余项政策文件,实施技术攻关、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科技计划项目,编制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平台“一张图”,举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对接系列活动,构建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支持体系。

在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上,西安助推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成国际首个10皮秒级千公里实地光纤时间传递工程系统;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持续为产业发展注入开放共享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西安率先开展“先投后股”试点,让财政资金以“有条件的支持”为企业初期研发风险加上一道“保险”。

启承悬浮科技(西安)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山举就表示,“‘先投后股’更加重视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考核方式不仅灵活且更加看重市场,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该企业作为首批参与“先投后股”项目的代表之一,将加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化。

为更精准直击产业发展的痛点和阻点,近期,西安围绕大飞机、商用车、光伏、半导体及光子等全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布局建设集模式创新、技术攻关、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中心,促进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适配对接,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孵化科创型成长型企业,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通过有组织科研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的系列“组合拳”,西安加力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加快成长,助力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拔节生长、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形成梯次发展的高质量企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