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婆媳矛盾是中国独有的吗?不是,但在中国尤其典型、尤其突出。 婆媳矛盾这种“女性内

婆媳矛盾是中国独有的吗?不是,但在中国尤其典型、尤其突出。 婆媳矛盾这种“女性内部的权力竞争”,几乎所有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都存在。 在日本、韩国、印度、甚至中东社会,婆媳矛盾都相当激烈。 但在西方社会相对较轻,原因是他们早在工业化早期就经历了“核心家庭化”——也就是说:儿子结婚就搬出去住,婆媳物理上分开,自然少了摩擦。 而中国传统家庭讲究“多子同堂”,媳妇进门,实际上是被吸收进婆家的权力体系中。她不仅是“儿子的妻子”,更是“婆婆的下属”。婆婆则从前一个被压抑的媳妇,转瞬变为“管理媳妇的人”,于是形成一个循环的“压迫链”。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婆媳矛盾,常常带有制度性、代际传承的特征。 婆媳矛盾的根源,从社会学角度讲,不是“性格不合”,而是三重错位:一是权力错位,婆婆希望延续在家庭中的权威,媳妇希望建立独立的小家。两人都在争取对儿子(丈夫)的“家庭主导权”。 二是情感错位,婆婆对儿子的情感被另一位女性部分“夺走”,产生被排挤感;媳妇则觉得婆婆干涉太多,无法与丈夫建立平等亲密关系。 三是资源错位,在住房、育儿、经济支持等问题上,中国家庭仍然高度依赖父母——婆婆常常出钱、出力带孩子,却要求“有话语权”;媳妇希望“有自己的方式”养孩子。结果资源与决策权的不匹配,直接引发冲突。 理论上,现代社会核家庭化、女性独立,应该缓解矛盾,但现实却是“新形式的婆媳战争”:一方面,年轻夫妻买不起房,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或依赖父母带孩子;另一方面,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不再甘心被“教导”;再加上中国社会情感表达压抑、沟通方式直接,很容易让小事变大。 于是,婆媳矛盾依然在大部分家庭延续。 婆媳矛盾其实是一个社会的“家庭现代化指数”的晴雨表。 一个社会越依赖家庭内部支持系统、越强调长辈权威,婆媳矛盾就越突出; 当社会的养老、育儿、住房体系足够健全,个体独立性增强时,婆媳矛盾自然消解。 一句话,婆媳矛盾不是中国独有的,但它在中国之所以根深蒂固,源于我们仍处在“传统家庭文化与现代个体意识”的拉扯之中。 婆媳矛盾,其实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最日常、也最真实的一道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