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伤人,却仍“杀不得”?它从保护名录除名后,千万农户面临的新困境 一个挡不住的“不速之客” 10月31日,吉林通化的一头野猪,上演了一出真实版的“狂野闯关”。它从玉米地冲出,一头撞破超市玻璃,站在炕上和店主大眼瞪小眼。留下一地狼藉后逃之夭夭,还顺带撞伤了一位老人。视频火了,一个更棘手的问题也浮出水面:野猪明明已不是“保护动物”,为什么我们反而觉得更束手束脚了? 焦点:法律变了,困惑却没少 去年,野猪已被正式从《“三有”名录》中移除,法律“保护伞”确实收了。可现实中,林业部门依然提示“不能随意捕杀”,而法律又说要“调控种群”。这听起来有点矛盾的规定,让老百姓犯了难: 边界在哪? 情况多紧急才能自卫?怎么才算“随意”?难道要村民在野猪冲过来时,先翻刑法条文吗? 空间之争: 生态变好,野猪变多;乡村发展,人的地盘也在扩大。当生存空间撞车,这道题到底该怎么解? 探讨:我们需要的是“智慧”,不是“蛮干” 1. 认清现实: 野猪是生态一环,我们得承认。但它在局部“猪满为患”,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已经不只是生态问题,更是安全和生计问题。 2. 管理≠破坏: 真正的保护,不是一味地“不杀”。对于数量爆炸、危害严重的动物,进行科学、人道的数量调控,恰恰是为了维护更宏观的生态平衡。 3. 补偿要实在: 庄稼有保险是好事,但人被撞伤了怎么办?现有的补偿机制常常是“救不了近火”。一套能快速响应、覆盖人身伤害的保障体系,才是安抚人心、体现公平的关键。 看看别人怎么做:管理是门技术活 日本: 把野猪定为“特定鸟兽”,按计划管理,不任由其泛滥。 德国: 每年依据科学调查,制定详细的狩猎计划,严格控制数量。 美国: 在野猪成灾的州,法律鼓励甚至奖励合法狩猎。 它们的共同点就一句话:用科学和数据说话,主动管理,而不是被动挨打。 出路:与其抱怨,不如共建“防火墙” 1. 规则要清晰: 赶紧出台一份“村民应对野猪指南”,让大家知道什么情况下能自卫,遇到问题该找谁,流程怎么走。 2. 预防要先行: 在野猪常出没的地方,装上脉冲围栏、监测摄像头。花小钱防大灾,比事后补救强得多。 3. 知识要普及: 反复告诉所有人:遇到野猪,远离,别挑衅,速上报。保护好自己,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头闯进超市的野猪,更像一个闯进我们认知盲区的“提醒者”。它告诉我们,把野猪从名录上划掉只是第一步,后面如何与它聪明地共存,才是真正的挑战。未来的路,需要我们放下“保护还是捕杀”的简单对立,转向更精细、更科学的管理。说到底,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既能让村民安心生活,又能让生态持续健康的、有智慧的平衡。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和不实之处,敬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