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解放战争中,谁起义对蒋介石打击最大?既不是傅作义,更非陈明仁 1948年底,淮

解放战争中,谁起义对蒋介石打击最大?既不是傅作义,更非陈明仁 1948年底,淮海战役正打得激烈,国民党的黄维兵团带着十二万人马赶到徐州,蒋介石把最后的希望全押在这支队伍上。 这一刻蒋介石还是相信,黄埔出来的嫡系军官不会倒戈,他自认对这些亲信了如指掌。但就在兵团最关键的警戒线上,廖运周突然带头起义,让蒋介石彻底乱了阵脚。 在所有的起义将领中,傅作义北平“和平解放”、陈明仁湖南举旗,这些事蒋介石预料过,他虽然心里难受,但还能咬咬牙扛过去。 可廖运周不一样,他是黄维身边的主力师长,手握五千兵力,身份敏感,位置关键。他并不是临时起意,早在黄埔五期毕业后就成了党组织埋伏在国民党内部的棋子,几十年沉默潜伏,只等最致命一击。 廖运周这次行动,彻底改变了战场走向。那天他和参谋长事先串通,安排好师部队假装突围,实际上留在原地迎接解放军。 黄维心里还想着按照蒋介石的安排打个漂亮反击,却没料师部直接全员转向。五千人的军心一夜翻转,整个防线像被打开缺口,解放军随之全线推进,把国民党一举压垮。 蒋介石收到消息,便开始怀疑身边所有人。国民党高层连着几天查内部,气氛一下变了味,谁都生怕自己被查出点猫腻。 从此以后,国民党军队再也没有之前的安全感,内部防备多过对外作战,士气一落千丈。 傅作义负责的北平在解放战争后期其实已是强弩之末,陈明仁在湖南能够号召的也只是区域性力量。唯有廖运周,是蒋介石自认为最放心的人,是可以直接影响到战役核心的关键人物。 这一反转不只是伤了蒋介石的心,更是把国民党军队的根基动摇。此后,谁都不再敢把话说满,兵团里上下人心惶惶,防线变得脆弱,兵多也没了用。 不过,廖运周并不靠花哨口号或一时冲动,他悄无声息地埋头做事,传递情报、组织串联,从实际行动打乱了黄维兵团和蒋介石的整体部署。 淮海战役胶着时,正是廖运周把黄维的动向提前透露,才让解放军抢占战机,将整个黄维兵团围歼,为战争尽快胜利埋下关键一环。 起义成功以后,廖运周带着部队归入解放军阵营,并没有争当头号人物或追求特殊待遇。他后面带兵搞炮兵教学,变成技术带头人,后来还成了炮兵学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几十年里没拿自己的事吹嘘,而是在教年轻兵如何真正守住信念。直到晚年,廖运周都一心钻研党史,不追名利,只把自己的经历变成后辈教材。 很多人只看到起义时的突然转向,却没注意到廖运周长期默默等待和深思熟虑,他用难以想象的耐心和坚定潜伏了二十年,最终一下子让战局和蒋介石信念彻底崩盘。国民党从此再没恢复元气,解放战争胜负的天平被彻底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