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要清醒了。台湾只要有马英九,朱立伦,洪秀柱,想实现和平统一,有点难,这三个人的骨子里就是想借中国大陆发展致富。借台湾之地搞自由独立。这就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理念!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些年说起台湾总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大家嘴上都在谈“和平”,却谁也不愿说“统一”,表面上看,一切风平浪静——两岸交流、文化互访、商贸合作都热热闹闹,但真要问一句“那统一呢?”空气立刻就冷下来。 更有趣的是,那些最爱谈和平的往往最擅长模糊,你问他认不认一个中国,他就开始转移话题;你问他要不要统一,他立刻笑得很温和,说要“维持现状”,这不是政治智慧,而是一种老练的平衡术。 马英九当年算是这门平衡术的“创始人”之一,他任内推了很多两岸经济协议,搞得股市一阵繁荣,台商赚得盘满钵满。 可是当时岛内很多人都看出来了:这位先生擅长谈生意,却不太敢谈政治,统一的问题,他绕着走;“一个中国”的立场,他模糊着讲。 表面上他提“九二共识”,但那共识被他说得像是一场文化交流会的共鸣,而不是政治定位,于是两岸确实赚了钱,但该解决的根子问题一点没动。 朱立伦接棒后,延续了这种风格,他也常说要和平、要沟通,还喜欢引用“文化同根”之类的词,让人听着很舒服。 但真要落实到政策,他又开始打太极,一边是大陆的善意和市场,一边是岛内的舆论和选票,他生怕哪边都得罪。 结果经济上继续靠大陆,政治上继续表态模糊,久而久之,这种温吞的态度成了一种政治传统:既不反对统一,也绝不主动推进统一,说好听是务实,说难听就是犹豫。 洪秀柱看起来比前两位更“坚定”,但细看也难免摇摆,她口头上讲“反独”,提过“同属一中”,可她的每一步政治动作都算得精明。 选举季她强调“民主自由”,对外场合又强调“和平共处”,在台湾选民看来,她是个敢讲的人;可在大陆眼中,她的实际作为并没有让统一走快半步,政治人物要赢选举,顾虑可以理解,但一旦连立场都成了策略,就不再是政治智慧,而是算计。 这些年大陆对台湾释放的善意不少,政策优惠、产业合作、交流开放,可在台北这边,往往被当成“经济红利”来分配,拿到利益的政客口头感谢,心里却只想着怎么延长这份“好处期”,他们精通一套逻辑:既然能靠经济维持表面和平,何必去冒险谈统一?于是,和平成了缓冲剂,统一被放进了冷藏柜。 久而久之,这种“温和模糊”反倒成了最大的阻力,岛内年轻人听政客讲和平讲多了,却没听他们讲过“一个中国”的意义,有人以为两岸只是经济伙伴,不是一家人。统一议题成了禁词,甚至被包装成“极端”,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长期政治模糊的产物。 国民党内部更有一套避险机制。每当被问到统一问题,总有人跳出来说“现在时机不成熟”,可问题是,时机什么时候成熟?没人敢回答,对他们来说,维持现状最安全,不用承担责任,也不容易得罪人,可这种安全感是虚的,就像站在沙滩上建房子,看似稳妥,其实随时塌陷。 大陆这边也逐渐看明白了,不能再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口头亲中”的人物身上,真正推动统一的,不会是那些靠模糊生存的政客,而是一个更深层的社会认知变化,经济合作当然要继续,但政治方向必须明确,统一的主动权,不能再被别人“温柔地”拖延。 看似他们在维持和平,其实是在拖延进程;看似他们在保护台湾,其实是在保护自己的政治位置,和平不是拖字诀,模糊也不是智慧,统一这件事,必须有人敢正面去谈,敢承担政治风险,敢告诉民众一个事实——两岸本就是一家人。 台湾的“平衡术”维持不了永远,再漂亮的模糊,也掩盖不了现实的分歧,真正的和平,不靠嘴上的圆滑,而靠政治的清晰,两岸关系想往前走,就得有人敢打破这层假象。毕竟,真正的稳定,不是维持现状的暧昧,而是把未来说清楚、走明白。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