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美差距有多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一语惊人:“不是别人卡我们脖子,而是我们

“中美差距有多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一语惊人:“不是别人卡我们脖子,而是我们的教育把自己困住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也发出同样感慨:“中国教育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刷题,将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抹杀了!”   现在的孩子活得是真累,从小学开始就没真正轻松过,白天在学校上课,眼睛盯着黑板不敢走神,耳朵竖着听老师讲知识点,生怕漏了一句影响考试。   晚上回家刚放下书包,就得坐在书桌前跟作业死磕,语文默写、数学计算、英语背诵,一科接一科,不到半夜别想合笔。   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本以为能出去撒撒欢,结果被家长拉着赶各种补习班,奥数班、作文班、英语班排得满满当当,比上学还紧张。   而家长们也有自己的理由,别人家孩子都在补,自家孩子不补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可没人想过,这条“起跑线”到底是谁画的,这么拼下去,孩子到底能不能跑向想要的终点。   更让人无奈的是考试,教材看着好像不难,可考题越来越刁钻,越来越偏离实际,明明课本上教的是基础知识点,考试却专挑偏题怪题考,仿佛不是为了检验学习成果,而是为了把学生难住。   有孩子平时成绩拔尖,一到中考就懵了,走出考场直接趴在绿化带里哭,说学的都没考,考的都没学,这不是孩子不努力,是方向错了啊,天天埋头刷题,刷的都是些这辈子可能都用不上的解题技巧,真正该培养的能力反而被忽略了。   再看看咱们的人才现状,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一大堆,数量看着吓人,可真正能在数理化这些领域做出成绩的没几个,能称得上世界顶级科学家的更是少得可怜。   反观那些发达国家,毕业人数远不如我们多,却总能冒出各种顶尖科研人才,这差距不是凭空来的,人家的孩子上课,老师不怎么灌输知识,反而让孩子随便提问题,不管想法多离谱,都不会直接否定,而是一起分析好坏。   课堂上能随便发言,能动手做实验,能凭着兴趣琢磨自己想研究的东西,好奇心被好好保护着,创造力自然就出来了。   咱们这边刚好相反,课堂上讲究的是标准答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记,稍微有不一样的想法,就被当成错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懒得思考了,反正照着课本背、照着老师教的写准没错,刷题刷得越多,思维就越固化,遇到没见过的题就慌了神,更别说主动去探索、去创新了。   很多人总抱怨核心技术被别人卡脖子,觉得是人家故意针对我们,其实根源就在教育上,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基,根基扎得歪了,长得再高也容易倒。   现在的教育太看重分数,分数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成了家长脸上的面子,成了学校的升学率,为了分数,学生被迫放弃兴趣,放弃玩耍,放弃独立思考的机会,变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应付考试,却很难应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能记住知识点,却很难有突破性的想法。   不是说学习不用努力,不用考试,而是不能把路走死了,。孩子天生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小时候会问天上的星星为什么眨眼睛,会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看一下午,这些不是浪费时间,是探索欲的萌芽。   可现在的教育,硬生生把这些萌芽掐灭了,告诉孩子别瞎琢磨,先把题做好,先把分数提上去,结果就是,孩子长大了,不会提问了,也不想提问了,习惯了被动接受,失去了主动探索的热情。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可现在很多时候,教育变成了流水线,所有孩子都按照同一个标准打磨,磨掉棱角,磨掉个性,最后产出一模一样的“产品”。   这些“产品”可能成绩优秀,却缺乏灵魂,缺乏创造力,缺乏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出攻克核心技术的人才,怎么能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所以别再迷信“刷题改变命运”了,刷再多题,也刷不出创造力,刷不出好奇心,真正能让人走得远的,是对知识的热爱,是探索未知的欲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家觉得该怎么调整,才能让教育真正唤醒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