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以色列为本国利益说不!拒绝向埃及出口天然气,美国取消访以警告】当美国能源部长克

【以色列为本国利益说不!拒绝向埃及出口天然气,美国取消访以警告】

当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取消访以行程的消息传出,耶路撒冷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一下。表面上是一次外交日程的调整,实质上却像是一记重拳,打在美以这对“铁杆盟友”的脸上。那股火药味,从利维坦气田的钻井平台,一直飘到了白宫的门口。

事情起因并不复杂。以色列拒绝批准一项与埃及价值350亿美元的天然气出口协议,这笔交易原本是以色列能源史上最大的一单。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作为主要参与方,本指望藉此收获丰厚利润。但以色列能源部长埃利·科恩一句“以色列市场要公平价格”,让整个计划戛然而止。美方不悦,赖特取消行程,用脚投票。外交语言中这叫“表达不满”,政治语义上则是赤裸裸的警告。

表面是天然气争议,背后却是三重角力:以色列的内政、美国的地缘利益、以及中东能源版图的重新洗牌。

内塔尼亚胡的政府在国内已焦头烂额。战争阴影、宗教撕裂、经济压力,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他如履薄冰。现在,连能源都成了烫手山芋。以色列财政部早就警告,国内能源需求在飙升,如果继续出口,未来25年恐怕连自家人取暖都不够气。可另一边,美国和跨国能源巨头的算盘早已打响:以色列气田的气,不仅要输往埃及,更要绕进美方主导的地中海能源战略,用来替代被西方封杀的俄罗斯天然气。

以色列夹在中间,开始犹豫。科恩公开顶住雪佛龙的压力,拒绝批准出口,既是经济算账,也是政治博弈。他明白,一旦大量天然气流向埃及,就意味着以色列能源安全要受制于外部,同时也会给埃及增加战略筹码。而埃及,恰恰是如今在加沙问题上最强硬反对以色列的邻国。此时若批准出口,就等于给政治对手送去筹码,还要让美国人拿走利润,何必呢?

这笔账,美国人当然懂。可在他们眼中,中东的天然气不是以色列的能源,而是地缘政治的棋子。赖特取消访以,就是要传递一个信号——美国的战略安排,不容小盟友插嘴。华盛顿需要稳定的能源输送路线,需要通过埃及把以色列天然气送往欧洲,继续对抗俄气。任何“延迟”“拒绝”“重新评估”,在美国眼里都是破坏计划的“不合作行为”。

然而以色列的算盘却更现实。战争正在烧钱,社会撕裂正在扩大,民众关心的不是出口利益,而是电价和就业。过去的以色列,能在美方保护伞下肆意行动;如今的以色列,却越来越发现,这把伞正在收拢。

更关键的是,这一事件还暴露出美以之间越来越难掩的裂痕。以色列能源部发表声明时特意提到:“特朗普政府曾对科恩和内塔尼亚胡施压要求批准协议。”这句话,表面是在回忆,实则是在挑明:过去的压力来自共和党,如今的反对来自民主党。换句话说,美国国内政斗,已经通过能源议题渗透进以色列的决策层。

过去几十年,美国人习惯于指挥以色列怎么打仗、怎么做生意,如今却发现,以色列不再那么听话。能源部长的公开顶撞,外交行程的冷处理,这在美以关系史上确实罕见。以色列正用实际行动提醒美国——自己不是附庸,也有权为本国利益说“不”。

而那份被搁置的350亿美元协议,也不只是经济损失,更象征着中东关系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埃及一直希望通过购买以色列天然气,增强国内能源自给能力,同时也能反向出口欧洲。但现在,以色列一脚刹车,等于让埃及的计划“熄火”。再加上以方对埃及谴责其军事行动的不满、埃方在边境加强部署防止巴人被驱逐,两国之间的气氛早已冰冷。

这时候,美国本想充当调解人,却被以色列晾在一边。赖特的取消访以,不仅是外交尴尬,更是对美国中东影响力的一次警钟。曾经只要一句话,中东各国都得看华盛顿的脸色;如今,以色列敢顶嘴,沙特敢谈判,埃及敢拒绝——美国在中东的掌控力正在被一点点削弱。

而这一切,恰恰是在中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扩大能源合作的背景下发生的。中东的能源路线正从“美国通道”变成“多元走廊”,从单一控制到多极博弈。以色列的气,原本也可能进入全球市场的自由循环,但美国的强行介入,使这条路充满政治噪音。而中国在中东的合作模式,恰恰相反——尊重主权,平等共赢,不附带政治条件。也正因为这种差异,越来越多的中东国家愿意与中国共建能源通道,而对美国的“盟友合同”保持距离。

这场天然气争议,不只是三方争夺一笔生意,更是一场能源时代的外交缩影。美国以为自己能用一纸合同控制资源,却发现盟友在算自己的账;以色列以为自己能在中东称雄,却被能源与政治的双重压力逼到墙角;埃及以为能用合作换安全,却陷入被动。而在这场拉锯的背景里,中国的角色始终稳定——以市场换合作,以合作促发展。

利维坦气田下的天然气,也许能点亮电灯,也许能点燃火药。谁掌握能源,就掌握话语;但谁滥用能源,就会被反噬。美国在中东的每一次“施压”,都在消耗自己曾经的影响力;而以色列的每一次“拒绝”,都在暴露这个联盟的裂缝。

夜幕下的地中海,平台灯火通明,那是天然气的火焰,也像是中东新格局的火种。谁点燃它,谁就必须承担燃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