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1 月楼市炸锅!3 大特大利好落地,刚需 / 改善赶紧盯紧这 3 件事

2025年11月刚开局,楼市就迎来政策密集释放期。从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的制度框架,到地方密集落地的财政与金融支持政策,3大特大利好形成“组合拳”,不仅呼应了“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更直接击中刚需与改善群体的核心痛点。在市场止跌回稳的关键节点,这轮政策红利绝非短期刺激,而是重构购房逻辑的长期信号,刚需与改善群体必须盯紧政策细节、选对入市策略,才能真正接住这波利好。

一、利好1:金融端“减负升级”,房贷成本与首付压力双降

11月落地的金融政策突破以往单点调整模式,形成“利率市场化+公积金扩容+融资创新”的三维支持体系,直接降低购房的资金门槛。

房贷利率迎来“差异化下调”新机制。继部分城市试点后,11月起“利率不区分首套二套、按风险定价”的模式在30个重点城市全面推开,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出现3.0%以下的实际执行利率。更具突破性的是“公积金支付首付+又提又贷”政策的全国推广,广州、深圳等城市明确二手房买家可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且不影响贷款额度计算。以上海一套500万元的改善房为例,首付比例15%需75万元,若夫妻双方公积金账户余额合计20万元,可直接提取冲抵首付,实际自筹资金降至55万元,叠加184万元的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商业贷款仅需261万元,月供较去年减少近2000元。

针对房企的融资支持则间接保障购房安全。11月起“主办银行制度”全面落地,每个项目确定一家银行统筹资金监管,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同时,REITs扩容与并购贷款优惠政策持续发力,已帮助20余家房企优化资产负债表。金融端的双向发力,既让购房者“贷得起”,更让购房者“住得上”,从根源上化解了“烂尾风险”与“资金压力”两大焦虑。

二、利好2:财政端“精准补贴”,刚需、改善、人才全面覆盖

11月各地财政补贴政策呈现“力度升级+范围扩围”特征,从契税减免到换房补贴,形成覆盖购房全周期的支持体系,鞍山、上海等城市的政策已成为标杆范本。

刚需群体迎来“契税全免”窗口期。鞍山市在11月房交会期间推出重磅政策:购买参展新房完成产权登记后可享受100%契税补贴,叠加立山区额外3000-5000元房款减免,一套100万元的刚需房可节省约1.5万元成本。这种“真金白银”的补贴并非个例,截至11月5日,全国已有42个城市跟进推出契税补贴,其中23个城市补贴比例达100%。

改善群体则受益于“卖旧买新”定向支持。鞍山明确出售自有住房后再购新房的,新增面积可获200元/平方米补贴,单户最高2万元;上海虽未直接发放换房补贴,但通过优化房产税扣除标准,多孩家庭改善换房可额外享受人均60平方米免税面积,一套140平方米的改善房每年可节省近万元税费。更值得关注的是,广州、苏州等城市允许提取公积金支付装修费用,让改善群体实现“买房+焕新”一步到位。

人才补贴成为“留城置业”催化剂。鞍山对符合“钢都英才2.0”计划的人才发放2-7万元购房补贴,上海则对非户籍人才首套房暂免房产税,两类政策形成互补。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11月前两周重点城市人才购房占比已升至18%,较10月提升4个百分点,政策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三、利好3:供给端“结构优化”,保障房扩容与好房子升级同步推进

11月供给端政策精准呼应需求变化,一方面通过保障房扩面解决刚需住房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好房子”标准落地满足改善需求,双轨并行重构市场供给体系。

保障房供给实现“量质齐升”。根据“十五五”规划建议部署,11月多地加速保障性住房建设,北京明确年内新增保障房供应40万套,其中30%位于地铁沿线及产业园区周边;供给方式更趋灵活,“以购代建”“房票安置”等模式在20余个城市推广,既盘活存量房源,又快速补齐保障短板。对刚需群体而言,保障房已从“兜底选项”升级为“优选方案”,北京试点的保障房项目配套幼儿园、社区医院,租金仅为市场价65%,申请热度持续攀升。

商品房市场则聚焦“改善型好房子”供给。11月住建部进一步细化“好房子”标准,要求新开工项目绿色建材使用率不低于80%,智慧安防、适老化设施成为标配。上海、南京等城市响应政策,11月推出的改善型项目中,120-144平方米户型占比超60%,且半数以上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这类项目开盘去化率普遍超80%。供给端的结构性调整,让刚需有保障、改善有选择,彻底改变了以往“供需错配”的市场困境。

四、刚需/改善必盯的3件事:时机、城市与产品的精准抉择

政策红利释放期,盲目入市可能错失机会或踩入陷阱。刚需与改善群体需聚焦3个核心问题,做出理性决策。

1.盯紧政策时效:抓住“11月-次年1月”窗口期

本轮政策多设定明确执行期限:鞍山房交会补贴截止至12月末,上海公积金政策有效期至2026年1月,部分城市利率优惠与成交量挂钩,若市场回暖可能提前收紧。对刚需群体,建议在12月前完成看房选房,利用契税全免政策降低成本;改善群体可把握“先买后卖”窗口期,上海外环外不限购政策允许先购入新房再出售旧房,避免踏空利率优惠。

2.盯准城市分化:优先选择“政策落地+人口流入”双优城市

11月政策呈现显著区域差异,需重点关注三类城市:一是核心城市群卫星城,如上海外环外、杭州临平区,政策力度大且人口导入能力强,上海外环外新房成交量已环比上涨22%;二是财政实力强的二线城市,如广州、苏州,公积金与补贴政策叠加效应明显;三是产业升级的三四线城市,如鞍山依托制造业升级吸引人才,刚需购房需求扎实。需警惕人口外流、库存高企的城市,这类城市即使补贴力度大,长期仍面临资产贬值风险。

3.盯好产品选择:刚需重“保障”,改善重“品质”

刚需群体应优先两类房源:一是政府主导的共有产权房,北京、上海项目个人产权比例可达70%-80%,首付低至15万元;二是房企特价房,11月多数参展楼盘推出折扣超5%的特价房,需注意核查是否纳入资金监管。改善群体则要聚焦“好房子”标准,重点查看绿色建筑认证、物业服务等级与配套完善度,上海试点的“品质改善社区”因兼具智慧配套与优质物业,成为市场热点。无论刚需还是改善,都需确认项目是否落实“主办银行制度”,规避交付风险。

五、结语:政策红利下的理性购房观

11月楼市的3大特大利好,本质是“十五五”规划“房地产回归民生”导向的集中落地,绝非重回“炒房时代”的信号。对刚需群体,这是降低上车门槛的难得机遇;对改善群体,这是提升居住品质的政策窗口。但机遇背后仍需保持理性:需结合自身收入规划还款能力,预留12个月月供储备金;需核实项目合规性,避开手续不全的房源;需正视城市分化,不盲目跟风下沉市场。

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政策托底、品质竞争”的新阶段。11月的政策红利,最终是为了让真正有住房需求的群体“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抓住时机、选对城市、匹配需求,才能在这轮政策调整中,真正实现安居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