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十年期盼 “红本”到手 昌平回龙观街道打通安置房办证“最后一公里”

“盼了10多年,终于拿到房产证了。这红本本攥在手里,心里才真正踏实了。”日前,昌平区回龙观街道回龙观新村社区回迁安置房房产证发放仪式现场,居民崔先生举着刚拿到的不动产权证书,眼角眉梢满是激动。当天,随着首批居民代表顺利领到房产证,2984名社区居民终于有了产权证,让“住有所居”真正升级为“居有所证”。

破解历史遗留难题,“三级联动”打通壁垒

回龙观村回迁安置房为市区联合土储项目,位于回龙观街道1818街区核心位置。2009年12月经北京市发改委批复立项开工建设,因政策衔接问题,2984名村民一直未能办理房产证。自2013年入住后,因多部门政策迭代更新,街道区划经历调整,项目对接主体也多次变更,导致办证工作陷入停滞。

回龙观街道在昌平区委、区政府统筹下,多次联动昌平区规自分局、昌平区住建委、昌平区税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逐一梳理堵点、打通环节、补齐政策短板,创新采用“政府回购公租房”模式,顺利推进确权工作。同时,回龙观街道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专项工作组充实到项目专班,统筹各部门进度压岔推进,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街——社”三级联动责任体系。

“在补办工作中,项目专班成员实行‘日汇报、周调度、月总结’推进机制,积极奔走于各委办局获取支持,形成了‘发现问题——研判政策——创新路径——固化成果’的闭环管理模型,累计召开各类协调会议60余次,开展实地督办12次,将规划核验、实测备案、土地出让等环节串联成完整链路,确保了难题的高效协同破解。”回龙观街道项目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层面则依托村集体的楼长制度,20名党员干部主动认领12项细分任务,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贡献基层力量。

创新模式解民忧,专班跑出“加速度”

针对历史档案缺失,项目专班工作人员历时数月,跑遍档案馆、设计单位等机构,逐一梳理完善图纸、钉桩等历史文件,高效补齐了1300余份档案材料,完成了17栋楼的实测备案,并获得规自、园林、住建等5个部门的专项批复。

此外,考虑到居民对政策不熟悉、办理流程复杂,项目专班还组建了4人“跑腿小分队”,为群众提供全流程代办服务,累计办理公证、缴税等事项2000余件,真正实现居民“零跑动”。同时,严格执行“阳光公示”制度,分批次对分房名单进行公示,设立24小时咨询热线,处理群众来电来访200余人次,把民生实事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正如居民崔先生所说:“从担心‘没证不安心’,到工作人员上门讲解政策、帮办手续,街道的服务让我们心里很暖。”

安居更添幸福感,民生答卷写满信任

在昌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回龙观街道项目专班创新采用“政府回购公租房”模式破解难题,于今年8月完成了地价评估及供地签约。目前,回龙观新村社区17栋回迁房初始登记及房产证已制办完成,正在陆续为居民发放各户不动产登记证书。

此次回龙观新村社区回迁安置房房产证的顺利发放,彻底解决了居民10余年的“心病”。从2013年居民入住,到2025年首批房产证发放,项目成功打通从规划核验、实测备案到土地出让的完整链路,确保了难题的高效协同破解,让居民“住得安心、过得踏实”。

据悉,接下来,回龙观街道将全力推进居民不动产登记证书办理工作,以更贴心的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实际行动书写民生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