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可能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

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可能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郑州工厂当年创造了全球大部分iPhone的产量,厂区里轮班的工人曾络绎不绝,如今流水线大多停摆,新工人进来待不久就离职,能拿到全部返岗奖励的更是少数。深圳也难以回到往日的辉煌,产能越来越小,订单也在减少。 富士康曾靠着郭台铭亲自把关,从深圳一路扩展到郑州、衡阳,带动着中国制造冲向世界。尤其郑州厂区成了苹果代工的核心地带,全球近七成的iPhone都从这里下线。但时代变了,外部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 苹果作为大客户,受贸易政策影响显著。美国政府加税,直接把生产线搬出中国,订单转向印度和越南。印度工厂近几年产能一路猛涨,从几乎没有增长到开始分食苹果的大订单。 越南承接了大量iPad和AirPods的生产,两地的分工让富士康老厂区的订单大量流失。苹果态度很明确,谁能海外生产,就把订单分给谁。 富士康也意识到了问题,迅速投大钱拍板去印度建厂,结果却碰上了实打实的困难。当地电力不稳定,厂房只能靠柴油机供电;工人管理推行中国那一套反而遭到抵制,厂区经常有冲突。 关键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调,不仅流程复杂而且成本高。更要命的是良品率低,印度厂区产品合格率远远比不上郑州,同时还遭遇高额罚款。 其实不仅仅是外部冲击,内部结构和工人群体也在变。年轻人越来越不愿在流水线熬夜拼命,工厂招人变得越来越难。 这些年人口红利一去不返,原本的政策优惠到期,运营成本自然水涨船高。富士康靠以前那一套生产策略已经跟不上市场节奏。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发现了机会纷纷崛起。立讯精密和比亚迪电子已经不仅仅做代工,还手握技术和本地优势,直接抢走了不少订单。 比亚迪借助华为迅速赚到几十亿,立讯甚至把苹果更高端的产品留在国内生产,还在新能源车领域快速布局。相比之下,富士康原来的优势越来越弱。 富士康集团自己也在另一些领域尝试突破,工业富联靠AI服务器和储能掀起股市热潮,市值涨了不少,但这些业务和代工工厂渐行渐远,更突显主业的困境。代工帝国曾经的辉煌,短短几年变成了“转型不得不选”的现实。 综合来看,富士康不是短期内遇到一两次挑战,而是被全球供应链升级、核心订单流失、人才结构变化和成本飙升等多重因素同时推着改变。 工厂收缩和关停,很难不让人感受到产业大转型的迫在眉睫。对于企业来说,只有技术迭代、模式革新,才是稳步走下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