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0月29日,俄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宣布俄罗斯成功试射"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威

10月29日,俄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宣布俄罗斯成功试射"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威力远超"萨尔马特"洲际导弹,能引发放射性海啸让沿海城市变成死亡区,且没有任何拦截办法。   外界第一次知道“波塞冬”是在2015年11月,当时普京主持安全会议时,电视台镜头意外扫到了一份机密文件。   虽然只有几秒钟,但足够辨识出这种新型战略武器的基本信息。后来在2018年,经过全国征名活动,“状态-6”海洋多用途系统被正式命名为“波塞冬”。   设计这款武器的红宝石海洋机械中央设计局可是俄罗斯潜艇设计的金字招牌,著名的基洛级常规潜艇和台风级战略核潜艇都出自他们之手。   这款无人潜航器的尺寸大得惊人。直径约1.8米,长度约24米,发射质量高达100吨。   它采用核动力装置,体积只有传统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百分之一,但达到最大功率的时间却快了近两百倍。这种小型化核动力技术让“波塞冬”几乎拥有无限航程,能自主跨越大洋,隐蔽接近目标。   “波塞冬”的作战性能相当恐怖。它能下潜到1000米以上深度,这个深度远远超过大多数核潜艇和鱼雷的工作极限。   它的水下速度最快能达到70节,比现代潜艇、最先进鱼雷和水面舰艇快好几倍。这意味着即使被发现,现有的拦截武器也追不上它。如此极端的潜深和速度组合,使得现有反潜手段对其基本无效。   这个无人潜航器最引人关注的是其打击威力。它能携带核战斗部,当量可达两百万吨TNT。   核爆炸不仅能摧毁整座沿海城市和海军基地,还会引发核海啸,并将大量放射性物质抛向空中,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沉降。   这种攻击会使沿海地区长期无法进行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被外媒评价为“全球核威慑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俄罗斯为“波塞冬”配备了专门的运载平台。“别尔哥罗德”号核潜艇经过特别改装,艇体长度增加到184米,成为世界最长的潜艇。   它能携带6枚“波塞冬”潜航器,已于2022年7月正式交付俄罗斯海军。这艘特种核潜艇不仅能执行战略遏制任务,还能承担深海搜救、水文调查和水下特种作战等任务。   “波塞冬”的战略价值在于它完美避开了美国精心构建的导弹防御系统。美国花费巨资打造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包括陆基中段拦截、海基宙斯盾系统等多层次防御体系,但这些都针对来自空中的弹道导弹。   “波塞冬”从海底发起攻击的路径让这些防御系统几乎失去作用。有专家指出,这种“海底突防”的方式让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价值归零。   俄罗斯在发展“波塞冬”时明显遵循了“不对称”发展理念。由于经费有限,俄军选择重点发展能对对手形成不对称优势的武器。   “波塞冬”正是这种思路的产物,它造价相对低廉,但威慑效果显著,成为俄罗斯应对西方战略挤压的重要反制手段。   “波塞冬”也面临一些潜在威胁。新兴的无人反潜系统可能对其构成挑战。比如美国研发的“反潜持续追踪无人艇”能在高海况下连续工作60至90天,大大扩展探潜海域面积。   这些无人艇通过人工智能处理系统能确定水下目标类型和活动意图,并可召唤反潜机或水面舰艇实施攻击。沿岸国家布设的水下监听网络也能为“波塞冬”来袭提供一定预警。   “波塞冬”的出现反映了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无人潜航器正成为现代海军的“力量倍增器”,其对海上作战模式的转变产生着深刻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无人潜航器未来可能像无人机一样具有通信中继、信息对抗甚至打击时敏目标的能力。   俄罗斯计划在2027年前将“波塞冬”装备海军。除了北方舰队外,俄罗斯还在考虑为太平洋舰队组建特种潜艇总队,这意味着“波塞冬”可能从太平洋方向形成战略威慑。这种部署将使俄罗斯水下战略力量同时从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方向对西方形成牵制。   “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的成功试射标志着水下战略威慑进入新阶段。它提供了一种难以防范的战略打击手段,改变了传统核威慑的格局。随着“别尔哥罗德”号核潜艇的服役和后续运载平台的建成,俄罗斯的水下战略威慑能力将获得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