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干了8年的老同学喝了顿酒,他酒过三巡,压低声音跟我爆了个大料,听得我心里直咯噔! “你根本想不到,我们银行系统里藏着一大堆‘睡大觉的账户’,里面的钱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躺了十几年、甚至三十多年没人碰,最后全成了没人管的‘僵尸户’!” 我一听就急了,谁的钱这么久不管不顾?老同学摆摆手,说这里面没什么猫腻,大多是老人走后留下的。 咱爸妈那辈人,过日子有多仔细不用我说吧?省吃俭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买菜都要跟摊主砍半天价,平时舍不得买件新衣服,攒下的养老钱、血汗钱,偷偷存进银行,觉得“财不外露”才最安全。他们总觉得这是自己的“小秘密”,没必要跟儿女说,可走着走着人就不在了,这笔钱就成了“无人认领的遗产”,安安静静待在银行系统里,连利息都在默默滚雪球。 老同学说,他见过最夸张的一个账户,老人30年前存了8万,定期到期自动续存,这么多年下来,连本带利快25万了!可老人去世快10年了,儿女压根不知道有这笔钱,这笔“巨款”就一直躺在系统里,跟被遗忘的旧物件似的。 我赶紧追问,那这些钱最后归谁啊?不会凭空消失吧? 老同学摇摇头:“钱肯定不会没,但想取出来,比登天还难!” 他说,只要一个账户超过5年没任何交易,银行也联系不上本人,就会被设为“休眠户”。要是你自己的账户,还好说,带着身份证跑个两三趟,说不定还能激活。可要是已故老人的账户,亲属想认领,那简直是“过关斩将”,没点耐心和精力,根本办不下来。 首先得带齐一堆证明:老人的死亡证明、户口本、亲属关系证明,还得去公证处开继承公证,少一个都不行。然后银行还要查几十年前的老档案,那时候的记录可能是手写的,万一名字写错一个字、身份证号漏一位,或者档案不小心丢了,直接就卡壳了,跑断腿都没用。 老同学还跟我讲了个特别唏嘘的事儿。去年有个阿姨,抱着父亲的老照片来银行,说父亲生前总念叨“以后给你们留了点念想”,可直到走都没说是什么。阿姨偶然想起父亲当年好像在这家银行办过业务,抱着试试的心态来查,结果真查出一个存了20年的定期,本金5万,连本带利快12万了。 阿姨当时就蹲在银行大厅哭了,攥着手机里父亲的老照片,眼泪噼里啪啦往下掉,说早知道爸藏了这笔钱,当初也能多陪他去看看病,现在钱找到了,人却不在了,这钱拿着心里堵得慌。 说白了,这些“沉睡的钱”,藏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老人一辈子的省吃俭用,是对家人藏在心底的牵挂。可就因为少了一句“我在哪个银行存了钱”,最后变成了没人疼、没人管的“孤魂”,多可惜啊! 咱爸妈那辈人,总觉得把钱藏起来才安心,觉得“家有存款,遇事不慌”,却忘了最亲的人需要这份“透明”。他们以为是给家人留了个惊喜,没想到最后可能变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其实真的不用这样。跟儿女说说自己的存款、理财情况,不是炫耀,也不是给儿女增加负担,而是给家人一份踏实。毕竟钱是为人服务的,不是用来被遗忘的。 反过来,咱们做儿女的,也别不好意思跟爸妈聊这些。抽空坐下来,跟爸妈好好说说,不是催他们分钱,而是问问他们的钱都存在哪儿,密码记在哪儿,万一哪天他们不在了,也不至于让辛苦攒下的血汗钱,变成银行里的“沉睡款”。 别等老人走了,才发现他们偷偷藏起来的牵挂;别等钱找到了,才遗憾没来得及好好告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