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日报

□本报见习记者刘紫薇□本报记者文丽娟巴西莓粉、奇亚籽、羽衣甘蓝粉、姜黄、卡姆果粉、酵素梅、沙棘原浆……一段时间以来,一批被冠以“超级食物”名号的产品走红。不少商家宣称其对身体健康有“神奇功效”,社交平台上的相关宣传视频点击量动辄数万。但这些“超级食物”是否真有那么神奇?其究竟是“健康神器”,还是收割智商税的噱头?河南的健身爱好者林语(化名)曾是“超级食物”的关注者。她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近段时间以来,网上销量比较高的就是由各种“超级食物”制成的冲调粉末。“前阵子羽衣甘蓝粉很火,最近又流行卡姆果粉。”她向记者展示了多个“超级食物”宣传链接,视频中,这些产品的功效被吹得神乎其神:巴西莓粉号称“抗氧化之王”;奇亚籽不仅饱腹感强,还高钾低钠;姜黄抗炎抗衰;号称“维C炸弹”的卡姆果粉更兼具抗肥胖、抗氧化、抗炎等多种功效。但一次过敏经历,让林语对“超级食物”开始警惕。此前,她购买了一款甜菜根饮品,饮用后身上出现疹子,就医后被确诊为甜菜根过敏。但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所购买的商品包装上并没有“过敏人群不适用”的提醒。随后她查看其收集的信息发现,“超级食物”往往只宣称功效,但缺乏可查可信的医学证据支持,而在禁忌使用人群等方面,只能依靠消费者“自行探索”。为避免重蹈覆辙,此后她对“超级食物”及其制品就一直保持观望态度。“超级食物”是否真有“超级功效”?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看来,部分“超级食物”确实营养价值较高,但“超级功效”多为夸大宣传,对“超级食物”的适用性与性价比需理性看待。以羽衣甘蓝为例,它属于十字花科蔬菜,因水分少、营养浓缩,显得“营养密度高”,但日常多吃小白菜、西兰花等同类蔬菜,同样能达到类似的营养效果。“‘超级食物’的共同点是‘新’,正因为少见,才有炒作的空间,而常见蔬菜价格透明,商家自然不会过度宣传其功效。”范志红说。与林语谨慎态度形成对比的,是电商平台上“超级食物”制品的火爆销量。记者随机搜索并浏览了十几款粉末状冲剂的页面发现,这些商品价格不等,价格区间在20元至200元之间,主要集中在五六十元,销量都不低。商品详情页面中的信息大多集中在功效宣传上,而少有对不适用人群的提醒。以甜菜根制品为例,资料表明,甜菜根含糖,且草酸含量较高,因此,除了过敏人群,高血糖人群和肾结石患者均应谨慎食用。但在记者浏览过的十款不同品牌甜菜根粉的销售页面中,只有两款对不适宜人群进行了提示。大多数客服表示“这款产品大部分人群均可服用”,还有客服并未正面回答记者问题,只模糊指出该产品不添加糖。这样“抓功效弃副作用”的宣传是否触及法律红线?湖南人和人(湘潭)律师事务所律师许伟指出,商家不告知“超级食物”的副作用与禁忌人群,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安全权,可能违反食品安全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广州大学法学院讲师肖平辉补充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要求经营者提供真实、全面的商品信息,以破除营销滤镜。此类广告仅对产品功效进行宣传,却对潜在风险及使用禁忌予以隐瞒,通过较为片面的信息输出,使消费者掌握了不全面的产品信息,为消费者构建了“没有任何弊端、只有益处”的错误认知,本质上已属于“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这类行为如认定为欺诈或涉及食品安全,根据不同情形,消费者有权获得以价款为基数3至10倍(不足500元按500元计算)的惩罚性赔偿。在肖平辉看来,“超级食品”的相关宣传在本质上是一种涉及食品信息披露的行为。“信息披露特别是‘功能声称’(指表述食品或其成分与健康之间关联性的声明)是一种在商业文化中常见的行为,对一些特定的商品进行特定声称具有广告放大效应,从而吸引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目前,‘超级食品’炒作乱象至少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但体系化不够,还未能形成制度性严丝合缝的合力。”肖平辉建议,推进食品声称规章层面有关立法,规范并强化商家对消费者的食品信息披露。在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签标识和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食品标签营养声称有关规定,更好地响应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健康的要求。此外,肖平辉还建议,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通过通报典型案例、制定相关执法指引等方式,强化现有立法的解释和执行统一标准,统一食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标签、广告、直播带货等场景)违法行为定性标准,实现对食品信息行为可能涉及的虚假宣传、虚假广告、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等行为的精准打击。漫画/李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