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吴石将军的副官王正均,福州人,陆军中校。他没有与吴石将军一起牺牲,而是过了两个月

吴石将军的副官王正均,福州人,陆军中校。他没有与吴石将军一起牺牲,而是过了两个月后与同乡、作战参谋林志森中校一起就义。 1950年3月1日深夜,台北的一阵急雨洗刷着街道,也掩盖了国防部调查局的脚步声。吴石中将被带走,那天之后,台湾岛上所有与他有接触的军人都被秘密审查。王正均的名字,很快出现在名单上。那时他年仅二十六岁,福州人,军统系统出身,是吴石的副官兼秘书,平日负责起草文件、传递情报。他没想过,那次分别就是生死两岸。 两个月前,他们还在军中会议上谈论如何疏散留在大陆的旧部。吴石神色凝重,对王正均说:“局势不妙,做事要小心。”王正均没问缘由,只是立正答“是”。那一刻他没想到,这句话会成为遗言。 吴石案是那段时期最敏感的政治案件之一。情报系统混乱、派系林立,国防部第二厅、第三厅、调查局各自为政。吴石作为中将、情报负责人,被控“通匪”,罪名极重。台湾当局决意杀一儆百,3月初,吴石、朱枫、聂曦、陈宝仓四人先被捕。审讯持续十天,证据多由口供拼凑。3月10日,王正均被逮捕,理由是“为吴石传递绝密电报”。 他被关进马场町的看守所。墙壁潮湿,房间常年昏暗。狱友后来回忆,他总是笔直地坐在床板上,沉默,不喊冤,也不求情。有人问他是不是后悔,他只说:“我是军人,受命而行。”这句话日后被刻在纪念碑上。 吴石在6月10日清晨被押赴刑场。那天,王正均听见枪声从远处传来。守卫打开铁门冷冷地说:“你们的长官走了。”他没动,只微微抬头,似乎早有预感。那一刻,他的命运也注定被写入名单,只是还要再等两个月。 7月间,台北的审讯进入第二轮。王正均、林志森、林其昌等人被追加起诉。文件上写着:“共谋、泄密、图谋危害国家安全。”他们被要求签字认罪,王正均拒绝,说:“我承认传令,不承认叛乱。”这句话传出,审讯室一片死寂。审讯官冷笑:“那就等着吧。” 林志森是王正均的同乡,福州人,中校作战参谋,原在国防部第四厅任职。两人同在青年军出身,早年就认识。审讯期间,二人关在隔壁牢房,用敲墙的暗号交流。每次听到“咚咚——咚咚咚”,就是“要撑住”的信号。 8月10日凌晨,他们被叫起。没有宣判仪式,只一纸执行命令。两人被押往马场町刑场,天还没亮。行刑前,王正均对看守说:“请把军帽放正。”行刑官愣了几秒,替他扶了扶帽沿。随后一声枪响,年轻的中校倒下,脸上依旧平静。 行刑记录显示,当天共处决九人,其中两人为吴石案关联军官。遗体统一火化,骨灰送至台北近郊公墓,家属未获通知。多年后,台湾白色恐怖档案解密,才有人查到他们的名字。王正均与林志森被列入“政治案件受难者”名单。 吴石案在军统与台湾政治史上影响深远。它不只是一次情报破案,更是一次政治清洗。军统残余势力在台湾被彻底瓦解,许多与大陆保持私下联系的军官陆续失踪。吴石死后,军统体系崩塌,国防部二厅由亲信接管。那段时间,马场町的枪声几乎没断过。 几十年后,王正均的家属收到“平反”通知。文件上写着:“原案事实不明,判决撤销。”没有道歉,没有补偿,只一句“历史留给后人评说”。他的墓志铭被重新刻上:“福建福州人,陆军中校,为国殉职。” 林志森的后人曾在采访中说:“他从没想做英雄,只是不想说谎。”这句话,也像极了王正均的沉默。那群被卷进历史漩涡的年轻军官,没有叛变,没有逃避,他们只是被困在政治洪流中,被时代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