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算一体技术正以颠覆性的架构创新,重构全球算力版图。在2025年这一关键节点,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协同突破,叠加中东主权基金的战略布局,共同推动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开启"数据不动算力动"的新纪元。以下从技术突破、产业落地、资本赋能及未来趋势四个维度展开深度解析:
一、技术突破:从器件到系统的全栈创新
1. 模拟存算的精度革命
南京大学类脑智能科技研究中心团队研发的高精度模拟存算一体芯片,在-78.5℃至180℃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0.155%以下的均方根误差,创下模拟向量-矩阵乘法运算精度的全球纪录。其核心突破在于将计算权重从易受干扰的物理状态参数转化为器件几何尺寸比,结合权值重映射技术,成功解决了模拟计算长期存在的精度瓶颈。这一成果为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点云处理、卫星遥感图像分析等对温度稳定性要求极高的场景提供了可行方案。
2. 数字存算的能效飞跃
北京大学孙仲团队基于阻变存储器(ReRAM)研制的24位高精度模拟矩阵计算芯片,在128×128矩阵处理速度上比GPU快千倍,能效提升百倍。该芯片首次实现无需二进制转译的直接模拟计算,在AI二阶训练、6G通信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其技术创新点在于通过器件-电路-算法协同优化,攻克了ReRAM器件非线性、非对称等非理想特性对计算精度的影响,为大模型参数更新提供了低功耗解决方案。
3. 忆阻器技术的全系统集成
清华大学吴华强团队推出的全球首款全系统集成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实现片上学习能耗仅为传统ASIC的3%。该芯片通过优化器件材料与架构、开发大规模集成制程,成功解决了忆阻器阵列寄生效应和电路噪声等难题,支持脉冲神经网络(SNN)在硬件端直接完成学习。这一突破使边缘设备实时更新模型成为可能,已应用于智能摄像头行为识别、工业机器人故障预测等场景。
二、产业落地:从边缘到云端的场景渗透
1. 边缘计算的能效标杆
全球首款量产ReRAM存算一体芯片已在智能终端领域实现商用,数据搬运能耗降低95%,算力密度达100TOPS/W。该芯片支持动态算力调度,在网络拥堵时可将本地处理比例提升至80%,保障关键任务连续性。例如,中电信数城科技基于后摩M30 AI_BOX打造的交通违法行为分析系统,通过存算一体架构实现端到端时延降低70%、功耗降低60%,在容东数字道路实测中,对违法变道、行人闯入等行为的识别准确率达99.2%。
2. 数据中心的算力重构
普洛斯在ADIA 15亿美元投资支持下,在中国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已配套部署基于存算一体架构的算力模块,累计并网容量超1GW。该方案将数据中心PUE从1.4降至1.15,通过光伏电力直接驱动存算芯片,实现算力供应的零碳化。这种"能源-算力"一体化模式,为AI训练中心、区块链矿场等高耗能场景提供了可持续发展路径。
3. 类脑计算的仿生实践
浙江大学潘纲团队研发的达尔文类脑芯片,通过存算深度融合设计,成功模拟了生物神经元的膜电位累积与脉冲发放机制,功耗仅为传统GPU的万分之一。该芯片在自主移动机器人导航实验中,可实时处理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并规划路径,能耗比基于GPU的方案降低90%。其技术创新点在于采用事件驱动的脉冲编码方式,大幅减少数据传输量,为构建低功耗脑机接口系统奠定了基础。
三、资本赋能:中东主权基金的战略布局
1. 技术输入与市场输出的闭环
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通过礼来资本2.3亿美元基金专项支持再鼎医药,其投资逻辑不仅限于医疗领域,更着眼于TTFields技术与存算一体的协同创新。再鼎医药正在开发的下一代便携式TTFields设备,计划集成存算一体芯片以实现实时治疗方案优化。ADIA通过此次投资,既获取了医疗数据的本地化处理能力,又为中东地区推广智能医疗设备积累了技术经验。
2. 能源转型与算力升级的共振
穆巴达拉与宁德时代合作的西班牙41亿欧元电池工厂,已引入存算一体芯片用于生产线质量检测。该方案通过在工业相机中集成存算模块,实现对电池极片缺陷的实时识别,检测速度提升3倍,误检率低于0.01%。这种"绿色制造+智能质检"的模式,契合阿联酋"2050净零排放"战略,同时为中东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技术范式。
3. 标准制定与生态构建的博弈
萧企微纳核芯牵头的全球首个RISC-V存算一体标准研制工作,已吸引ADQ等中东主权基金关注。该标准致力于构建"统一软件栈+定制化扩展"的生态体系,计划2026年正式发布。中东资本的介入旨在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争夺全球算力产业链话语权。例如,MGX基金与台积电合作在阿布扎比建设的先进封装工厂,已预留RISC-V存算一体芯片的量产产线。
四、未来趋势:从技术突破到范式革命
1. 混合信号架构的融合创新
模拟与数字存算的技术边界正在模糊。复旦大学陈迟晓团队提出的混合信号存算一体架构,在关键低精度计算部分采用模拟计算(能效比1000TOPS/W),高精度控制部分采用数字逻辑(精度达32位),通过动态重构实现能效-精度的最优平衡。该架构已在某安防企业的多目标跟踪算法中得到验证,整体能耗比纯数字方案降低80%。
2. 3D集成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上海交通大学蒋力团队研发的3D堆叠存算一体芯片,通过混合键合技术实现存储层与计算层垂直互联,带宽密度达1TB/s,较传统DDR5提升20倍。该芯片采用微凸块(Microbump)间距10μm的先进封装工艺,成功解决了高热密度(>100W/cm²)下的散热难题。目前,该技术已通过中芯国际的工艺验证,计划2026年量产,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AI推理加速卡。
3. 编程范式的重构与演进
华中科技大学刘海坤团队提出的"内存抽象层+领域特定语言"编程模型,通过统一管理不同架构存算芯片的物理特性,使开发者无需关心底层硬件细节。该模型已在某自动驾驶公司的多传感器融合算法中应用,开发效率提升40%。同时,RISC-V存算一体扩展指令集(CIM-RISCV)的制定工作正在推进,预计2026年完成,将为软件生态建设提供标准化接口。
中盛投资 深研解构总结:存算一体技术的发展已进入"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构建"的关键阶段。中国在器件研发、系统设计等领域的先发优势,叠加中东主权基金在资本、市场、标准等方面的战略布局,正在重塑全球算力竞争格局。未来五年,随着3D集成工艺成熟、混合信号架构普及和编程范式完善,存算一体芯片将在智能终端、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一技术革命不仅是应对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的权宜之计,更是开启人机物三元融合智能时代的关键钥匙,最终将推动人类社会从"数据搬运"向"数据智能"的范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