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揪心的一句话:“人性最大的讽刺:10万给儿女眼都不眨,1万给父母心乱如麻。儿子屎尿根本不觉得脏,父母痰盂都要掩鼻离开。孩子碗里剩块肉,你笑着捡起来吃掉说,不能浪费。父母筷子碰过的菜,你基本不再夹一下。” 人这一辈子,好像都在围着“下一代”打转。对儿女,我们舍得倾其所有,10万8万的投入眼都不眨,总想着给他们最好的生活、最优的资源;可面对父母的需求,哪怕只是1万2万的开销,却忍不住精打细算,心里盘算着柴米油盐的压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与爱幼本该同等重要。可现实生活里,我们对孩子的亲近是发自内心的: 孩子的屎尿,我们心甘情愿打理;可面对父母日渐衰老的模样,面对他们需要照顾的日常,却忍不住心生隔阂,连碰一下他们的痰盂都要掩鼻。 孩子碗里剩下的一块肉,我们笑着捡起来吃掉,念叨着“不能浪费”;可父母筷子碰过的菜,我们却下意识地避开,不再动筷。 我们总说爱孩子是本能,可孝顺父母,何尝不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健在,是我们最大的福气,可这份福气,也伴随着他们日渐老去的焦虑。 我们总忙着给孩子规划未来,却很少静下心来问问父母的心愿;总想着等自己功成名就、时间充裕了再好好孝顺,却忘了岁月不饶人,父母的身体经不起等待。 那些我们觉得“以后再说”的陪伴,可能会变成永远的遗憾;那些我们下意识的嫌弃,可能会成为父母心里解不开的疙瘩。 其实,孝顺从来都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不过是把对孩子的十分偏爱,分三分给父母;不过是像当年父母照顾我们一样,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嫌弃;不过是吃饭时主动给父母夹一筷子菜,聊天时多听他们说几句唠叨。 父母曾经把最好的年华、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如今他们老了,不过是希望我们能像小时候他们待我们那样,待他们一程。 孝心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把父母放在心上,在日常的点滴里多一份牵挂、少一份敷衍。趁父母还在,趁时光未老,好好陪伴他们,别等失去了才明白,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正是最珍贵的幸福。
